全国碳市场 2025 年迎重大改革:三大行业纳入、数据监管升级、配额分配机制优化





懂能帝获悉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 2025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 2025 年全国碳市场将迎来系统性扩容与机制优化,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纳入管控范围,覆盖排放量新增约 3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总量达 80 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 60% 以上。这标志着我国碳市场从单一电力行业试点迈向多行业协同治理新阶段,将对高耗能产业转型与全球气候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一、市场扩容:三大行业纳入,覆盖企业增至 3700 家
根据《通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首次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 1500 家,覆盖范围扩展至二氧化碳(CO₂)、四氟化碳(CF₄)和六氟化二碳(C₂F₆)三类温室气体。这三大行业年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 20% 以上,其中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新增部分的 60%,水泥和铝冶炼合计占 40%。
值得注意的是,铝冶炼行业首次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管控,反映出我国碳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趋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表示,此举将倒逼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氢能炼钢、低碳水泥熟料等技术应用。
二、配额分配:强度控制为主,2027 年起逐步收紧总量
2025 年配额分配采用 “强度控制 + 弹性空间” 模式,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配额量与产能产出挂钩,行业整体盈亏基本平衡,避免对企业发展产生收缩性效应。具体来看:
2024 年:配额基于实际排放量等量分配,企业无盈余或缺口;
2025-2026 年:采用基准法,通过碳排放强度绩效调节配额盈缺率;
2027 年后:逐步建立预期明确的行业配额总量,推动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史伟伟指出,这种 “渐进式收紧” 策略既给予企业适应期,又为长期减排提供明确预期。例如,钢铁行业短流程电炉钢因碳排放强度仅为长流程的 30%,将获得更优配额分配。
三、数据监管:全流程电子化,严打造假行为
《通知》对数据质量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重点排放单位需在 5 月 15 日前激活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功能,并完成以下任务:
月度信息化存证:自 7 月起,每月结束后 40 日内上传碳排放数据,10 月底前补报 1-6 月数据;
数据质量控制方案:6 月 30 日前制定 2025 年度方案,12 月底前完成 2026 年度方案
核查与评估:8 月 31 日前完成 2024 年度排放报告核查,12 月底前公开核查机构评估结果。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已明确,将通过区块链技术固化数据采集流程,并对监测设备普及率不足、数据异常企业实施重点监管。生态环境部强调,对数据造假行为将依法移交执法部门,核查机构违规将列入 “黑名单”。
四、地方落实:上海、广东率先细化执行方案
地方层面已迅速响应,以上海、广东为例:
上海:要求钢铁企业 5 月 15 日前激活平台功能,6 月 15 日前上报数据质量方案,12 月 31 日前完成配额清缴;
广东:明确 2025 年 5 月 10 日前公布重点排放单位名录,10 月 20 日前完成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发放。
两地均强调,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不再参与地方碳交易,避免重复管控。
五、国际应对:对接欧盟碳关税,推动市场国际化
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压力,《通知》隐含多重应对策略:
数据透明化:通过全流程电子化核查提升数据公信力,降低出口产品碳成本争议;
行业标准互认:铝冶炼行业纳入氟化物管控,与国际铝业协会(IAI)标准衔接;
碳金融创新:碳期货、期权已进入研发冲刺阶段,广期所完成合约设计,有望通过金融工具对冲国际市场风险。
生态环境部表示,将推动中欧碳市场链接试点,探索跨境碳信用互认机制,助力 “新三样” 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专家观点:从 “履约驱动” 到 “价值发现”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李政认为,此次改革标志着我国碳市场从 “被动履约” 转向 “主动价值创造”,企业需加速布局碳资产管理、绿电替代等战略。
全国碳市场建设正以 “市场扩容、数据提质、机制创新” 为主线,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 “中国方案”。随着 2027 年总量控制机制落地,碳价信号将进一步引导资源向低碳领域流动,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总发布:7粉丝:3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懂能帝官方助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