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探访我国首个获得核准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工程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0.0054秒,1616公里,来自宁夏的电力抵达湖南。8月20日,我国首个获得核准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工程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宁电入湘’工程”)投产送电,每年可从宁夏向湖南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满足超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加强管网互联互通,提升“西电东送”能力。“宁电入湘”工程是以输送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新能源为主的外送特高压直流通道,也是我国今年投产送电的第三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对于推动宁夏能源资源开发外送、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跨越千里的电力“高速公路”是如何工作的?将塞上“风光”转化成源源不断的稳定电力“闪送”千里之外,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它的投运给湖南乃至全国的电力资源配置带来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近“宁电入湘”工程。
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因地制宜定制方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
宁夏中卫市,阳光充足、风力强劲,是发展新能源的天然宝地。在广袤的沙漠、戈壁、荒漠上,一块块光伏发电板、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凝聚“风光”之力,源源不断地产生绿色电能。
“宁电入湘”工程犹如一条能源“鹊桥”,将此地与千里之外的湖南紧密相连。强大的电流沿着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从中卫奔腾而下,抵达湖南衡阳市衡阳换流站,在这里完成交直流转换,接入湖南电网交流系统,将清洁电力安全稳定地输送至湖南全省各地。
翻高山、穿峻岭、跨黄河、过长江,这条全长1616公里的输电通道途经宁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等六省区市,输送容量800万千瓦,每年可向湖南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
作为“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宁电入湘”工程与其他特高压工程一起,构筑起我国四通八达的电力“高速公路”。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特高压工程总投资超过3800亿元,共开工建设了19条特高压工程。如今,我国特高压输电通道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多。
相较于普通输电通道,特高压输电通道有何不同?
“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是其显著优势。”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事业部副主任宋胜利介绍,特高压输电通道容量是普通通道的3倍以上,能高效满足大规模电力输送需求。在输电距离方面,普通输电通道受技术限制,输电距离较短,难以满足跨区域长距离送电需求;而特高压输电通道几乎不受距离限制,比如可实现从新疆到安徽3000多公里的电力输送。此外,特高压输电通道的损耗率较低,比如“宁电入湘”工程的损耗率约4%至5%,远低于普通输电通道的损耗水平,能有效减少电力在传输过程中的浪费。
与这些优势相伴相随的,是其带来的设计建设难度。特高压输电通道往往跨越多省,沿途地形地貌多样,可能要越过高山大岭、沙漠戈壁、河流湖泊,穿过高海拔地区、地震高发区、湿陷性黄土区,还得规避城市规划区、生态保护区、矿区等区域,需在安全性、经济性与国家生态、城市规划要求之间寻找平衡。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事业部线路处处长赵江涛告诉记者:“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定制方案。比如在地震烈度高的地区,要强化工程抗震设计;在地基承载力差的湿陷性黄土区,需特殊处理才能支撑重型设备;跨越黄河等宽体河流时,我们会在河的两岸建设200多米高的输电铁塔,既要保证铁塔的支撑力以承载重型导线,又要避免这些导线影响河道通航。”
在保障线路顺利翻山越岭的同时,还需细心“呵护”特高压设备。“换流站中的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等核心设备,不仅体积庞大,还对运行环境要求严苛,研制过程中需攻克材料、工艺、稳定性等多重难题。”宋胜利说。
所有设备实现国产化制造,智慧赋能让特高压建设与运行更高效
在衡阳市衡南县泉湖镇的田野间,一座占地30.51公顷的“能源巨无霸”正悄然改变着湖南的电力格局。
“宁电入湘”工程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设施——换流站,在电力跨区域传输中承担着转换枢纽的重要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是交流电,但交流电的传输距离是受限的,因此这1616公里的距离需要依靠直流电来“跑”。
宋胜利用“机场”来比喻换流站。“宁夏的换流站就像‘出发机场’,把当地分散的‘散客电力’,即交流电集中起来,转换成直流电,然后通过特高压线路的‘电力航班’飞到湖南。在湖南的‘到达机场’,再把直流电转换回交流电,就像乘客下飞机后分散离开,这些‘散客电力’再通过交流电网输送到各个用户端,前往城市各个角落。”
据了解,“宁电入湘”工程所有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制造。其中,高端换流变压器是特高压设备中的“高精尖”产品。在衡阳换流站,就有14台由国内企业特变电工自主研制生产的高端换流变压器,这也是我国首批实现独立设计、独立采购、独立制造的高端换流变压器。
在研制过程中,研究团队从制造精度、安装标准及环境适应性等20多个方面对产品进行了技术提升。他们将线圈焊点从传统的450多个减至42个,焊点操作可靠性提升10倍,使得最终设备结构更紧实,抗短路能力大幅增强;通过铜磁复合屏蔽、油路优化等技术实现低损耗设计,极大地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宁电入湘”工程于2023年5月获得核准,同年6月正式启动建设。要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离不开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赋能。
赵江涛介绍,在过去的特高压工程中,线路架设经常靠的是“人拉肩扛”,尤其在山地、河谷等复杂地形,施工效率低且安全风险高。而此次工程大规模应用机械化与智能化装备,彻底改变了传统施工模式:直升机穿梭于高山、河流之间,承担起导线牵引、塔材运输等重任,大幅提升施工效率;索道运输系统则将物资精准送达山巅塔位,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除了智能化建设,正式投产后,换流站的核心设备运行也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工作人员只需下达启停、功率调节指令,系统便能根据电网需求自动调整运行状态,24小时不间断保障电力稳定输送。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线路运行状态,无论是导线舞动、设备温度异常,还是外部环境变化,都能第一时间预警,为工程安全稳定运行装上“智慧大脑”。
新能源电量占比超50%,绿色成为从发电到运维全链条的底色
绿电,是“宁电入湘”工程的鲜明特点。工程配套电源装机容量176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1300万千瓦,包括风电400万千瓦、光伏发电9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0%。每年向湖南输送的电量中,新能源电量占比超50%,可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
要实现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一半,并非易事。宋胜利介绍:“最大的难点是风光出力的波动性和用电需求的规律性不匹配。风光出力是不受控的,比如太阳能,中午光照强的时候出力高,晚上就没有了;风能也一样时有时无。但受电端的用电需求有自己的规律,比如白天工业用电、居民用电多,晚上需求减少,这就导致风光发的电和实际需要的电很难实时匹配。”
宋胜利表示,为了应对风光出力的波动,传统的火电等调节性电源就要发挥作用,补充电力缺口。比如在晚上多发火电,白天风光出力高的时候,火电就减少出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尽量保证输送到湖南的电力稳定。未来,随着储能技术的成熟,就能实现在中午太阳足、风光出力多的时候把多余的电存起来,等需要时再调用,届时新能源的利用就会顺畅很多。
在输送绿电的同时,“绿色”更是贯穿始终的硬标准。
针对特高压工程运行后可能带来的噪声污染、工业废水问题,项目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精细化治理措施。宋胜利告诉记者:“换流站产生的废水会通过专用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实现污水‘零外排’。在减少噪声方面,换流站的核心设备优先选用低噪声材料,同时在变压器周边加装降噪板、围墙等隔音设施,将运行噪声牢牢锁在换流站之内。即便在功率满负荷运行时,噪声也能保持在合规水平,减少对周边居民与生态带来的影响。”
工程穿(跨)越25处生态敏感区、11处水源保护区,在线路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尽可能减少在这些区域范围内的立塔数量,同时严格按照生态恢复方案施工,塔基开挖后及时回填复绿,最大限度降低对地表植被的扰动。
来自宁夏的绿电,已经通过了暑期用电高峰的“检验”。
每年夏季用电高峰,湖南常面临电力供应紧张的压力。今年6月29日,“宁电入湘”工程试运行,形成400万千瓦稳定送电能力。7月12日,湖南全省电力负荷创历史新高时,该工程单日送电量达7200万千瓦时。待到9月底工程全面投运后,800万千瓦的满负荷输送能力将占湖南全省用电量的1/6,为千万家庭提供稳定电力支持,让“炎夏用电无虞”成为常态,为湖南生产生活注入强劲动力。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432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