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车网互动规模化破局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2025年迎峰度夏前夕,一场规模空前的车网互动(V2G)实测在广州、佛山成功完成。本次实测实现了2.5万千瓦的精准负荷响应和5.4万千瓦时的响应电量(相当于同时切断3万台家用空调的负荷),成为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场景最复杂的车网互动实网验证项目。
这不仅验证了大规模V2G协同调度的技术可行性,而且标志着该技术正式迈入了规模化协同应用的新阶段,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尖峰负荷压力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南方电网通过先进的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分散的新能源汽车资源的统一调度。在用电高峰时段,这些车辆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将储存的电能反向馈入电网,有效平抑了电网负荷波动。实测覆盖了从私家车、商用车到重卡的多类型车辆场景,充分证明了V2G技术在多元化场景下缓解电网压力、提升系统灵活性的强大潜力。
目前,国内车网互动(V2G)技术已从理论验证步入了规模化应用试点阶段。根据预测,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5亿辆。这些车辆通过V2G技术可形成30GW的调峰能力,占电网调峰需求的15%,相当于建设30座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可以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提供坚实支撑。
“源荷一体”:
宝贵的系统调节资源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在当前快充、超充技术涌现的热潮中,电网承载压力与电网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2,514万辆。这些巨大的电动车资源一方面为电网带来了巨大的新需求,一方面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
车网互动是缓解电力系统运行压力的重要途径。这一技术创新并非简单的"充电+放电"双向流动,而是一套车辆与电网深度协同的智能生态系统。
在车网互动模式下,作为移动储能单元,新能源汽车借助充换电设施与电网互联互通。在用电低谷时,车辆可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则将储存的电能反向输送给电网,缓解用电压力。通过车网互动,新能源车主在通过电力差价实现盈利的同时,客观上能调节电网负荷,助力削峰填谷。
2024年开始,在政策推动下,我国车网互动应用呈现加快推进的态势。电力系统对于灵活调节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我国新型电力市场的建设加快推进,为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新机遇。
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公布了首批9个试点城市(上海、广州、合肥等)和30个试点项目。这些项目依托国内新能源汽车资源,通过峰谷电价差、放电补贴等机制探索商业化路径,并验证了其在削峰填谷、新能源消纳方面的潜力。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源荷一体”的双重属性,既是可调节的负荷,也是移动的分布式电源。通过智能调度,数亿电动车蕴含的储能潜力(单车50~80kWh),足以形成媲美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千万千瓦级灵活性调节资源池。
近年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迎来快速发展。由于风电、光伏具有显著随机性和波动性,传统电力系统的“源随荷动”调节模式难以为继。同时,随着交通、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不断推进,负荷侧的用电量在不断攀升,且负荷呈现出多样性、随机性的特征,电力系统供需平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V2G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缓解配网压力、促进新能源消纳,优化电力系统成本。
中国电科院测算显示,私家车电动化比例超50%的区域配变将面临着超载风险。V2G通过有序充放电,特别是“高峰放电、低谷充电”,能有效优化配网负荷曲线,延缓甚至避免配网增容改造。大功率快充/超充带来的瞬时冲击,更需要V2G的本地化削峰填谷能力来对冲。
作为移动储能单元,电动车可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如午间光伏高峰)充电,在新能源出力不足的晚高峰放电,有效平滑可再生能源出力曲线,提高消纳率。同时,引导电动车在发电成本低(如新能源大发时)或系统边际成本低(如低谷)时段充电,降低整体系统运行成本。此外,电动车具有秒级快速响应能力,可以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如调频服务),提升电网的稳定性。
目前,新能源车的电池容量在50kWh~80kWh之间。以现有水平计算,20辆电动车储能潜力已经和一个中等规模的用户侧储能电站相当。通过车网融合,电动汽车可以作为电力系统的需求侧灵活性资源,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模式攻坚:
构建放电价格机制
车网互动为电力系统的价值日益凸显,但是规模化应用缺少稳定、有吸引力的放电价格机制支撑。建立稳定、有吸引力的放电价格机制,是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的“命门”。短期内,只有峰谷电价价差足够大,才能吸引新能源车主参与调峰。
社区私人用户是车网互动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其负荷特性与电网需求高度匹配。“但主要障碍在于,目前社区多为配电网直连,居民向公共电网放电缺乏明确的结算机制和配套的电网售电政策。”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光储直柔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说。
工商业园区车网互动具有规模化应用的潜能。园区车辆停放规律稳定,便于统一管理。主要障碍:一是与每个园区业主沟通充放电购售电协议成本较高;二是存在充放电协议标准不统一导致的多品牌兼容问题。
目前,我国示范省区出台了车网互动的放电价格政策,但普遍面临着峰谷价差较小的问题。如云南峰谷价差一般在0.25元左右,用户峰谷套利积极性不高。根据南方电网的价格测试,放电收益达到3元/kWh时,才能显著提升用户的积极性。
推动V2G规模化,需要建立多维协同、激励相容的市场化放电价格机制。在分时电价基础上,引入实时电价和辅助服务价格等信号,在电网高峰或波动时段形成有吸引力的放电溢价;依托聚合商或虚拟电厂(VPP),将分散车辆整合为规模化资源池,统一参与市场并优化策略;建立透明合理的收益分配模式,确保用户收益覆盖电能成本与电池损耗。
在欧美地区,车网互动已经有较为成功的应用案例。比如英Sciurus项目,单台车年V2G收益约340英镑,参与调频可达513英镑。丹麦Paker项目验证显示,单车在北欧电力市场年调频收益1759-2486欧元。荷兰80%公共充电桩支持智能有序充电和“即插即充”,为广泛参与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单一的峰谷价差机制难以充分释放V2G潜力。V2G可提供削峰填谷、频率响应、配网服务、备用服务、价格套利等多种服务。电力市场需要为这些多元化的服务分别赋予市场价值,才能有效激励参与。
电力市场激励:
入市获取经济收益
作为新型电力主体,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为车网互动参与市场交易提供了基础。车网互动通过规模化聚合与智能调度,将电动汽车转化为电网的灵活性资源,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取经济收益。
在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完善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上,多家行业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正在积极参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也在支持、联动中电联等机构推动相关研究工作。近期,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组织车网互动机制与商业模式研讨。相关研究显示,规模化聚合的V2G资源作为新型市场主体,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市场交易获取收益。
一是参与电能量市场。分散的资源通过聚合商整合,用户通过APP签署协议并设置可调度时段,授权聚合商代理参与市场。如特来电在济南聚合充电站参与调节量交易,通过价格优化和现货交易,在服务费下降50%的情况下,依靠充电量增长3倍及高额调度收入,实现总收入增长。
二是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它包括调峰、调频服务(一次/二次调频),秒级调节充放电功率。作为备用容量使用,提供旋转备用或非旋转备用。依托高精度通信设备实现15秒内响应,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发挥应急响应作用。华北地区已开展聚合充电桩参与调峰填谷辅助服务。
三是参与需求侧响应。其主要是通过削峰填谷获得补贴费用。2025年春节期间,广州有4.37万辆新能源汽车参与车网互动需求响应,最大响应负荷4.4万千瓦,获利约35.7万元。
四是参与绿电交易与碳市场。通过智能微电网实现绿电就地消纳有望成为车网互动的重要场景;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可转换为个人碳积分,武汉、上海已在探索将相关积分纳入个人碳普惠体系。
五是参与储能容量租赁市场。聚合商可以向电网或新能源电站出租调节容量;V2G项目可参与储能容量租赁市场,按提供容量获取固定收益。
《能源》杂志在采访中发现,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充电桩运营企业主要是通过搭建虚拟电厂,建立数字化的能源智能管控平台,作为第三方独立的主体参与电力交易和电力辅助服务。
万帮星星充电科技能源资管运营中心总经理储丹介绍,随着车网互动的规模化应用,充电托管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托管模式下,车主将车辆的充放电权限交由第三方平台(如虚拟电厂运营商、充电运营商等)。平台根据电网需求、电价信号及车辆状态,统一调度车辆参与充放电,车主无须手动操作。平台将收益与车主进行分成,这种模式值得在居住地、工商业园区、政府单位等场所推广。
储丹看好工业园区“光伏+储能+V2G”融合发展。“光伏的自发自用,加上商用车的V2G和储能的峰谷套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综合能源成本。”
未来,行驶在路上的数千万辆新能源汽车,不是单纯的电网负荷增加者。它们是推动能源体系变革、重塑电网形态的关键力量。其承载的巨大灵活性潜力,正是新型电力系统从传统刚性模式迈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核心突破口。
国内车网互动(V2G)技术已从理论验证步入规模化应用试点阶段。不可忽视的是,车网互动规模化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瓶颈。技术层面,车桩通信协议不统一、电池高频充放电的安全性与寿命损耗问题尚未解决;价格机制层面,市场化的放电价格机制尚未建立,用户收益依赖财政补贴;基础设施层面,私人充电桩智能化不足,配电网承载大规模V2G集中接入和集中充放电的能力亟待升级。
总体看,在当下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能源生产、传输、消费范式的全面重构。而以V2G技术为核心载体的灵活性资源,正是支撑这一重构的重要骨架。它不仅让电网具备适应清洁化、分布式、互动化趋势的能力,而且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底层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V2G不是一项孤立的技术,而是打开未来能源世界的关键钥匙。它所激活的灵活性资源,终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持续进化的核心引擎之一。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467粉丝:1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