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互补品与替代品:分布式电源的竞对是谁?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需求第一定律向我们展示了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受制于边际效用递减定律,随着商品价格的增加,需求量随之降低。
需求第二定律与需求价格弹性有关,在需求曲线的任意点上,商品价格的变化率所带来的需求量的变化率是不同的。
高价格位置价格弹性较大,较小的价格变化率却能带来较大的需求量变化率,属于奢侈品范畴;低价格区域价格弹性较低,价格的波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有限,属于必需品范畴。
需求第二定律还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定律,当商品价格提高时,短时间内因为无法找到替代方式,人们还是会继续沿用当前的商品,但价格如果长期维持高位,那么人们就会转向其它价格更低的替代品。
比如汽车燃油价格上涨,短期内虽然有人会减少不必要的开车出行,但整体消费群体的需求量变化不大,所以短期内看开车还算是必需品。
但长期的高价下来,人们会转向其它替代方式,比如乘坐公共交通或者开电动车等等,而此时的燃油需求量开始随着价格的提高而变低,走入了奢侈品区域。
那么把这两个定律结合到一起,我们就可以得出:
当一件商品的价格变化后,短期内人们可能来不及适应,因此需求量的变化较小。在长期内,人们会找到替代办法,以应对价格的变化,需求量的变化可能会更显著。
而这个替代办法就是同类的替代品,与之对应的概念还有互补品。
替代品与互补品
与原商品需求价格弹性方向一致的商品就是互补品,二者休戚与共。
当原商品价格上涨时,随着时间的流逝,消费者对于原商品的需求量开始降低,因为互补品和原商品之间有正向的联动关系,原商品消费量的降低将带来互补品消费量的降低,这也是为何说二者的需求价格弹性方向一致。
而替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方向和原商品相反,二者此消彼长。
替代品和原商品都能够提供相同的“效用”,换个方向看就是消费者的需求是稳定的,但因为原商品长期的高价导致消费者找到了能提供相同效用的且价格更低的替代方案,那么结果就是对于原商品的需求量降低,而对于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
比如原商品是电力,如果电价上涨,且长期位于高价格区域,那么多数人会降低对于电力的需求量,这就会影响到互补品电气设备的使用,比如说电暖气。
而取暖这个需求还是在的,所以消费者们可能会转向替代品,比如燃气取暖。
电力和电暖气是互补品,电力和燃气取暖是替代品。
而有些读者之所以认为人们无法摆脱对于电力的需求,我觉得还是因为电力价格短期内并没有高到碰触到消费者的边际效用。
但电力的消费者众多,不同的个人以及企业对于电力的需求价格弹性也不同,所以电价是高还是低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供给紧张时的替代品
4年前也就是21年,疫情带来的萧条刚刚回暖,很多企业复工复产,国外的订单量也暴涨,工厂想要开足马力生产以挽回上一年的损失。
但受制于大宗商品的集体涨价,动力煤的价格也不例外,这就带来了发电企业发电成本的整体攀升,但当时尚有目录电价的存在,还有低于目录电价的零售电价,导致发电企业发电就赔钱,很长一段时间内,供给极度紧张。
彼时一周内开三歇四,开二歇五,只能后半夜生产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因为负荷重要程度的不同,有序用电先要限制的就是工商业用电,这就给那些想要满载复产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困难。
高昂的供给成本与计划性的低目录电价之间就成为了矛盾,这也是为何当年10月份的1439号文取消了目录电价,电改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但在当时那些想要生产,想要完成订单,想要盈利而不想违约受损的企业就要寻找替代品。
于是市场上最火热的莫过于柴油发电机,主要是租赁,因为多数企业认为这并非常态,购置资产不如租赁资产,所以租赁柴油发电机自发自用成了当时系统电力供给紧张下的一个替代品。
虽然没有衡量过柴油机的度电成本,但相比于之前的目录电价,几倍的差距还是有的。
这个时候电力消费者,也就是这些企业在内心中盘算的不是更低的电力价格了,而是如何能保住自己尚有的电力消费剩余。
毕竟当时一度电带来的价值效用就可以直接转化为兑现的订单和避免的违约金,而且企业用电时也会更加精打细算,将电力用在刀刃上。
当然,这种替代品只是暂时的,在目录电价取消,每月电力价格会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之后,网供电的供给紧张局面得到缓解,消费者自然也会重新转向原来的电力商品。
相对宽松时的替代品
在供给并不是很紧张的时代,依然还会有对于电力价格比较敏感的企业,他们也会努力寻找价格更低的网供电,亦或是直接找找到部分可以替代网供电的方法,比如分布式电源。
很多人说分布式电源因为自发自用的原因,导致原本可以由系统供电的一部分电量“消失了”,也就是在用户用电需求量没有变化的条件下,降低了用户对于网供电量的需求。
而网供电量大部分都是集中式电源所提供的,也就是分布式电源和集中式电源发生了竞争,分布式电源抢占了集中式电源的市场份额。
此话不假,但竞争的不只是网侧的集中式电源,还有这个“网”。
100多年前,照明和动力以及部分小家电的使用在上层社会开始普及,但电的来源主要还是就地的小型发电机,可以说那个时代的“电力系统”几乎就是分布式的,也不能叫系统。
后来爱迪生曾经的助手萨缪尔·英萨尔开创了电力系统时代,引入了两部制电价,用集中式发电供电然后再分配的方式替代之前的分布式发电机。
相较于之前获得电力的方法,这种方式更经济且更稳定。
不过现在以分布式光伏为代表的分布式电源,并不像之前那样的小型发电机组可以完全覆盖掉用户的全部电力需求,所以也只能抵消掉一部分用电量。
而抵消的这部分用电量原本是应该通过集中式电源以及这张电网来供应的,所以分布式电源的“竞对”应该是整个网供电系统,而不单单是集中式电源。
只不过目前的分布式电源不具备稳定的电力供应,倘若在稳定性上和网供电可以媲美,那么集中式电源还可以和其它电源在市场内竞争,而电网则会被这种供电方式取代,至少没有机会服务这个消费者了。
而消费者之所以在供给并不紧张的时代还会追求更低的用电价格无外乎还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消费者剩余,这个企业追求更多的生产利润是一致的。
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分布式电源电量的定价大部分都是他者定价,也就是按照网供电的价格标准进行下浮。
毕竟非此即彼的局面下,比竞争者低1分钱,那也是1分钱的消费者剩余获取。
小结
两篇文章聊完需求第二定律后,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件商品,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综合起来的消费需求曲线上,不同的价格也带来的不同的需求弹性。
虽然电力消费短期内无法被替代,而且价格还没有高到让消费者去主动找寻替代品,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按照“刚需”的形式来分析电力市场,但这并不代表就真的存在刚需。
在一些历史和局部范围内,我们还会发现替代品的存在,甚至新型经营主体“虚拟电厂”,其实也是一种衍生出的电力替代品。
消费者追求更多的剩余,生产者追求更多的利润,系统统一出清点可以带来最大化的社会福利,但从理论角度看,实现最大化社会福利并不只有统一边际出清一种方式。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661粉丝:18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DND9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