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扎根美国,中国储能的新考卷来了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漂洋过海易,安家落户难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储能行业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在美国市场。
在IRA和OBBB法案叠加影响下,美国储能制造本地化加速推进。
7月初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推动OBBB法案落地,更是在电网基础设施投资、电池产业链回流与电力市场改革层面加码政策支持,为储能系统的实际部署创造了更好条件。
在政策影响下,无论是电池、模组还是系统集成,补贴机制、税收抵扣、产地规则等一系列条款,正在重塑整个储能产业链的分布方式。这也让全球储能企业,尤其是对美出口占比高的中国厂商不得不重点关注这个风险与机遇同时存在的巨大市场。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刺激下,美国储能装机正在快速迈向新台阶,项目排队量与开发热度也持续走高。
无论是设备厂商、集成商,还是投资机构与EPC企业,几乎所有全球储能链条上的关键角色,都在以某种方式“围绕”美国下注。
随着美国市场活跃度不断走高,各种储能产业链知名龙头企业也接连发布相关产品、订单与本地化战略。
9月初,韩国电池厂商SK On宣布与美国Flatiron Energy达成了多年期的电池储能系统供应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签订了规模达1GWh的磷酸铁锂储能系统供应协议,同时SK On还获得了Flatiron截至2030年在美国多地区推进的6.2GWh规模项目的优先谈判权,这标志着SK On正式进军北美储能市场。
通过双方协商,SK On将自2026年起未来四年内供应最高可达7.2GWh的ESS产品。根据现在市场价格估计总合同额将高达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2.6亿元。
随后,全球储能系统龙头 Fluence 宣布,首批“100%美国制造”的储能系统正式交付,完整覆盖电芯、模组、热管理、控制系统与结构外壳。此外从项目上看,Fluence在美国的近百各项目中,已部署或签订合同的储能容量累计超22GWh。
不难看出,这一系列动作,就是对美国本地化政策加速落地的直接回应。
剧本翻篇,市场新变
实际上,在经历了前几年“调频吃肉”的阶段后,美国各大电力市场的储能盈利模式正在迅速变幻。能量套利、容量电价、响应服务等多种收入项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被重新组合、叠加使用,新的收益结构逐渐成型。
以美国主力电力市场之一的德州ERCOT为例,根据西西弗光储援引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该市场中储能项目的主要收入已从早期的辅助服务全面转向能量套利,占比高达76%。
然而,这种套利本身波动性极强,不仅考验对电价的预判能力,也对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效率和持续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据显示,在ERCOT市场,2小时储能系统的预期内部收益率可达13.5%,而1小时系统仅为9.4%。曾经为了省钱而被压缩的系统时长,如今成了对冲电价波动、保障项目回报的关键。
另一个市场加州CAISO的趋势也类似,尽管套利仍是储能收入的主力,占比约90%,但容量电价正在恢复基础性收入地位。
数据表明2025年加州容量电价上涨超过1美元/KW/月,这有效地对冲了商业市场套利空间缩窄带来的影响,储能总月收入稳定在$11.78/kW左右,仍具吸引力。
过去,开发商青睐快速回本、结构简单的1小时系统,但如今更长时长的储能系统不仅能穿越电价波动周期,还能适配更多交易机制。
不过,想真正参与这场转型浪潮的企业,必须具备本地化制造能力,以满足IRA和OBBB法案对“美国制造”的硬性要求;另外,系统集成与优化能力要求也更加重要,在技术层面支持多市场、多收入项的叠加利用;此外,企业的长期资产运营与服务能力同样不可或缺,要稳定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收益预期,以吸引长期资本进入。
换言之,从做设备到做解决方案、从拼价格到拼体系,储能企业的出海逻辑正在被迫重塑。
如何在北美扎下根?
事实上,从增长表现和收益模式上看,美国不仅正在成为全球储能最大的增量市场,更可能是未来数年内产业博弈的主战场。
在这样一个前景巨大的市场中,中国储能企业显然不可能缺席。
2025年9月8-11日,北美最大新能源行业展会美国光伏储能展(RE+)在拉斯维加斯盛大举行。这场展会汇聚了全球头部电池厂商、系统集成商、EPC与开发商,成为观察谁在下注以及如何下注的绝佳窗口。
企业出海堪比二次创业,面对合规、成本、供应链、人才设施与国内大相径庭的美国,不少头部企业在展会上集中亮相其最新定制化产品与本地化战略,全面展现了对北美市场的重视与投入,也预示着单纯卖产品的模式难以为继,为更多希望“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路径示范与战略启发。
全球储能商业化应用领跑者科陆电子重磅发布新一代Aqua-C3.0 Pro液冷储能系统,并携多款储能系统集成产品与全生命周期多场景解决方案亮相展会。
在美国舆论场,“中国储能”常被贴上政府补贴、低价倾销的标签,制裁排斥从未远离;若继续陷入零和的囚徒困境,贸易摩擦的边际风险只会被放大。
因此中国储能应该输出的是制造与系统集成、服务、品牌与渠道等综合能力,是面向当地能源转型的产业协作,而非单方面的市场占有。
科陆是扎根北美市场多年的储能老兵,国际咨询机构Orennia数据显示,早在2021年,美国独立储能运营收益率排名前6的大项目均来自科陆电子。
印第安纳首个大型锂电储能项目、密西西比最大储能电站、以及加州合规标准最严项目都已成功落地,通过本土化产品、团队与技术协同,科陆为全球企业出海北美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路径。
为进一步深耕,重塑出海叙事,企业必须把产品与方案深度嵌入当地电力市场与能源生态,摒弃“外来者低价扫市场”的路径;以硬科技为底座、以服务和品牌为纽带,走“产品+系统+运维”的长期主义一体化国际化路线,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展现综合实力。
作为前代明星产品Aqua-C2.5的全面升级版,Aqua-C3.0 Pro搭载600+Ah超大容量电芯,单柜容量提升至6.88MWh,在系统效率、安全保障与运维便利性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总拥有成本(TCO)下降10.63%,为客户释放更多收益空间。
系统采用直冷让冷媒直达电芯,配合自研 Smart Scales 实时主动均衡与 SiC 组串式 PCS,使 RTE 达到 92.3%,全生命周期放电量提升约 4%;安全上基于 CTR 一体化架构实现热/电路径分离与定向释压,并与美的中央研究院共研 ThermoFlux 2.0 主动通风防爆系统,形成“预警—灭火—防爆—通风”的全流程防护,符合北美 NFPA 等标准;运维上采用标准 20 英尺集装箱,CTR 减少部件与接口,自供电优化站内布线,自研均衡系统降低驻场频次,提升部署效率与长期稳定性。
科陆储能产品公司产品总监王凯表示:“Aqua-C3.0 Pro的发布,是我们深耕技术、直面客户需求的成果。我们相信,唯有在效率、安全、便捷三个维度同时创造超额价值,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除新品发布外,科陆还展示了Aqua-C2.5液冷系统、Aqua-E233工商业储能系统、云边端一体化EMS等先进产品矩阵,全面覆盖从电网侧到工商业侧的核心场景。
此次科陆电子新品的发布,无疑是一次主动应变与战略升级的体现。它不仅回应了行业对更高系统效率与更高安全标准的需求,也通过本地化产品设计和海外团队协同,展现出中国储能企业对北美市场深度参与的坚定决心。
我们有理由期待,像科陆这样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以系统力、创新力和服务力为基底,走出一条从出去到扎根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也为更多中国企业打开全球化的新范式,贡献可持续的储能样本。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550粉丝:51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
- 加载失败
老余懂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