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1192号文(9):项目比对与费用分析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通过1192号文(8):自用电量涉费项目梳理,从7号到650号,再到1192号文对同类文件的梳理,我们已经明确了与就近消纳项目有关的各项电费。
从电费经济性的角度看,一个就近消纳项目究竟该不该投入,值得进行多方比对。
最直观的就是和电网直供之间的对比,同样的负荷用电量,采用电网直供的方式,整体电费该如何计算,采用就近消纳项目方式,费用又由哪些部分构成。
但就近消纳项目中根据不同的接入系统形式以及1192号文所给出的两类输配电费计算方法,我们还可以拆分出三类,即按照开闭站接入的项目,按照变电站接入的项目以及高可靠性有变压器容量备份的项目。
前两者的输配电费按照文件中的方式一结算,为单一容量制输配电费,后者按照文件中的方式二结算,为全电量按照对应电压等级输配电价结算。
还要再拓展一下,与以开闭站形式接入的就近消纳项目具备相同拓扑结构的燃煤自备电厂项目,它的电费结构也应该作为标尺,来衡量新办法对于自发自用电量的处理机制有何变化。
再有就是这类项目的电费可能的极限,即和普通自发自用项目的费用。
那么本文就从这几个角度逐一分析各细分项目的电费组成以及计算公式,供大家参考。
电网直供和常规自用
首先确定最简单的电网直供项目,没有内部电源,这类项目就是常规的两部制工商业用户,暂不考虑力调电费,只看电量电费与基本电费。
根据到户电价组成的5部分,将电量电费划分成交易、输配电量、线损、系统运行和附加基金费,基本电费对于这类用户可能按照接网容量缴纳,也可能按照实际最大需量缴纳。
全电量都由电网提供,也就不存在自发自用电量,下网电量=负荷用电量。
对于常规自发自用的项目,基本电费相较于电网直供不变,但自用电量不用再缴纳任何电量电费,相较于电网直供电费,差距就是自用电量×全电量电价。
而这部分差额如何在发电和用电企业分配,那就是双方私下协商的事儿了。
就近消纳项目
按照刚才的论述将就近消纳项目按接入系统形式划分成3类,我们一类一类地说。
开闭站形式
开闭站形式接入系统,电源和负荷共母并联,暂不考虑储能变压器和厂用电变压器可能会被纳入到接网容量的情况下,接网容量=负荷容量。
而申报容量因为内部源荷储的联动,可以低于接网容量,这样这类项目的输配电费计算就由两部分组成:
申报容量×容量电价+输配电价×730×平均负荷率×负荷容量,当然还有可能发生的费用就是因为内部电源不稳定导致与电网交换的实际功率超过申报容量,那么就要触发事前约定的经济责任。
假设不发生越限,我们看输配电费的加号后项,如果该用户实际负荷率×当月天数=730×平均负荷率的话,那么相当于加号后项就等于输配电价×全电量。
倘若对于内部电源降需的能力信心不足,申报容量=接网容量,那么相比于按同样容量交容量基本电费的电网直供项目,也就仅仅是自发自用电量部分少交的交易、线损和系统运行费。
但自发自用电量也不是免费的,是源与荷之间协商的价格,绿直项目还要考虑专线的成本,所以这也是为何我觉得这种开闭站接入的形式不适合做就近消纳项目。
变电站形式
变电站形式的接入系统,电源和负荷共母在受电变压器的低压侧,在内部电源能够提供一定稳定容量供给的情况下,接网容量<负荷容量。
同理,申报容量因为内部源荷储的联动,可以低于接网容量,这类项目的输配电费也由两部分组成:
申报容量×容量电价+输配电价×730×平均负荷率×接网容量,同样先不考虑交换功率越限而导致的惩罚费用。
还是看输配电费的加号后项,依然假设实际负荷率×当月天数=730×平均负荷率的话,但此时最后一项乘以的是小于负荷容量的接网容量。
那么这部分就可能会发生较大的费用差额。
电网直供的输配电量电费=全电量×输配电价,对照到这类项目上就等于输配电价×实际负荷率×月当月天数×负荷容量,
而就近消纳项目对应到这部分的费用=输配电价×730×平均负荷率×接网容量=输配电价×实际负荷率×当月天数×接网容量,差距能否兑现,就取决于负荷容量和接网容量的差距,也就是电源容量的可靠性。
而基本电费这里也存在比对,常规的容需量收取方式与申报容量的收取方式,也是考验内部电源降需的能力。
所以还是看内部电源的配置以及运行情况,才能决定这类项目相比于电网直供有怎样的电费优势,如果搞得好,接网容量与负荷容量的比值高于下网电量与总电量的比值,那么都可能发生低于常规自用项目的电费。
所以这也是认为此类项目最适合的接入系统方式。开闭站和变电站的接入形式还有更多细节,可参见前面的文章1192号文(5):接入形式,变电站OR开闭站。
容量备用形式
我们在1192号文(4):接入公共电网容量一文中已经分析过何为高可靠性且有容量备份需求的就近消纳项目,但文件里没有提及这个容量备份中的容量是供电容量的备份还是变压器容量的备份。
如果是变压器容量的备份,相当于说负荷由两台变压器负责供电,每台都是另一台的备用,平时可分裂运行。
那么也就代表接网容量=2*负荷容量,根据接入公共电网容量的定义,这类就近消纳项目必然不会选择按照公式一来交输配电费,因为那样算出来的理论用电量是实际用电量的2倍,肯定不划算。
而唯一的选择就是方式二,相当于全部用电量按照输配电价缴纳了输配电量电费,其它电量电费与非容备项目一致。
而且这类项目肯定会按照实际最大需量缴纳基本电费,因为负荷最大功率也只是变压器容量的一半。
但如果是供电容量备份的,也就是两条线路互为备用,因为接网容量=负荷容量,所以可以参考非容备项目。
我们上述比较为了方便,默认了同等水平的负荷率,如果项目实际负荷率和平均负荷率有差距,那么还要把这个要素考虑进来。
这里推荐一个我的分析思路,基本电费部分看内部容量是否可以稳定降需,其它部分就瞄着一个指标,即实际的输配电量和结算的输配电量。
所谓结算输配电量就是指选择按照方式一结算输配电费的就近消纳项目,加号后项的3个系数,平均负荷率、730和接网容量的乘积。
实际与理论结算相比较,谁小就选择谁。
自备电厂
最后再看看就近消纳项目和自备电厂收费方式的比较。
自备电厂根据下网电量按照全电价缴费,但为了承担社会责任,自用电量还要随电量征收交叉补贴和基金。
因为自备电厂要交系统备用费,而它的缴费形式也有三大类,分别为按变压器容量缴纳,按备用容量缴纳,按照自用电量缴纳。
第一种方式相当于系统备用费和容量基本电费重复了,所以留一个即可。
而剩余的两类还是要拆分为基本电费和系统备用费。
对照就近消纳项目,基本电费部分对照自备电厂基本电费,加号后项对照自备电厂的输配电量电费和系统备用费。
小结
综上分析,1192号文的新价格机制把就近消纳项目的输配电费进行了重塑,比对这类项目时重点看的就是这部分费用的可能变化。
虽然形式上都归于了单一容量制的输配电费,但我们依然还可以按照输配电量电费、基本电费和系统备用费的形式来进行比对。
而对于单个项目在各种可选形式下的选择还可以用理论输配结算电量和自身实际用电量进行比对。
全部项目的计算表格如图,可选项以及可控变量前面的文章也都有介绍,至少这类项目可研阶段的测算框架就具备了。
至此有关1192号文中涉及输配电费的部分就介绍完毕,周二晚20:30的1192号文第二次直播我们还会就此话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梳理。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778粉丝:18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