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绿电兴疆 天山南北好“风光” ——中国华能在疆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七十载岁月如歌,“三山”新潮奔涌,“两盆”活力升腾,石榴花开籽籽同心,铭刻着新疆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风雨历程,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谁借妙笔绘新绿,天山南北好“风光”。广阔戈壁风机矗立,金黄大漠光伏列阵,山谷两岸大坝飞跨、流水奔腾……扎根新疆二十载,中国华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双碳”目标与新疆建设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战略定位,逐“绿”向“新”,用清洁能源点亮天山南北,用责任绘就幸福乡村图景,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不断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跨越:从“萌芽破土”到“矩阵逐绿”
在新疆,“三山夹两盆”的特殊地形造就了“十大风区”,其中,吐鲁番小草湖风区作为我国少有的超一类风区,历史极大风速超过50米/秒。因为常年刮大风,这里被称为“魔鬼风区”,当地人谈“风”色变,可在中国华能的建设者们看来,有风的地方就有电。2008年,中国华能在这里播种下首颗绿电兴疆的“种子”——华能吐鲁番白杨河风电场一期项目开工建设。
“戈壁一望无际,人在外面就两个感觉,脚站不稳、眼睁不开,狂风裹着砂砾,打在身上生疼!”回忆起当年第一次来到小草湖,呼啸的大风让时任华能吐鲁番风电公司生产部主任的周建武至今难忘。他坦言,当时心里为之一颤:这里真的能建成风电场吗?
带着疑问,华能的建设者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实地踏勘与建设,陪伴他们的,是无尽的风、高大的塔吊和一台台被吊起的风机。2009年,华能吐鲁番白杨河风电场建成投产,至今累计发电超45亿千瓦时。
随着国家“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速推进,中国华能在疆新能源开发迎来“规模跃升”。
2025年,还是在小草湖风区,华能吐鲁番市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面投产,作为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陆地高抗风风电项目,其具备57米/秒抗极限风速能力,如同为风机装上“金钟罩”,可确保风机在14级狂风中稳健运行,每年输出的22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可满足近7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项目从2024年8月开工到当年12月首批机组并网,再到2025年5月全容量投产,用时仅十个月,用“华能速度”在戈壁滩刻下央企担当,为“沙戈荒”风电基地规模化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华能范本”。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为做活南疆“棋眼”,中国华能锚定清洁能源的长远布局,紧盯民生用电的现实需求,为加快形成具有南疆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注入绿色新动能。
位于南疆克州的阿合奇县,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发展较为落后,网架结构薄弱、输电距离长,曾经长期遭遇时段性、季节性缺电的困扰。为缓解这一局面,2009年5月,中国华能投资超21亿元,在阿合奇县开工建设了别迭里水电站,这也是自治区最大的单体扶贫惠民工程。水电站自2012年投产后年均发电超8.6亿千瓦时,有力缓解了用电紧张,提升了下游防洪与灌溉能力。紧随其后,2016年,中国华能又在这里投资建设了亚曼苏水电站,年均发电量超8亿千瓦时,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
为持续提高县域末端电网供电可靠性,2025年,中国华能在阿合奇投资建设微电网示范项目,实现光伏储能在极端情况下“孤岛运行”,显著提升电网韧性。
天山南脉,托什干河奔涌流长,中国华能打造的百万千瓦级“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基地正在流域两岸“拔节而起”。站在华能阿合奇风电场,项目经理董国强指着远处二期场地说道:“我们还要在那里再建40万千瓦风电,未来的阿合奇将是绿色能源的沃土。”
从哈密烟墩风电项目斩获中电建协科技成果奖,到阿勒泰布尔津风电项目成为新疆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再到克州阿合奇别迭里、亚曼苏水电站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中国华能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将清洁能源作为在疆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布局”,逐步构建起覆盖“东中南北”的清洁能源矩阵,电力项目遍布天山南北14个地州,在役在建装机规模近千万千瓦,不断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型转变,持续为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实现筑牢西北屏障。
创新:从数据“说话”到荒漠“生金”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是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中国华能牢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近年来,华能新疆公司在数字化运维、智能巡检、生态治理等领域相继突破系列关键技术,让绿电兴疆既“安全”又“高效”,既“智能”又“可持续”。
走进位于乌鲁木齐的华能新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数据不停地变化跳动,中国华能在疆28座新能源场站的运行状态在这里一目了然。这里也被喻为华能在疆绿电生产的“智慧大脑”。
针对新疆新能源项目“散、远、多”的特点,华能新疆公司充分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通过远程集控提升运行调度能力,以片区维护培育核心技术力量,借助专业检修提升设备管理水平。这个“智慧大脑”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可实时分析变电站设备温度、压力、油位及光伏组件热斑等138项运行参数,并通过智能诊断预警系统比对历史故障模型,实现机组故障信息的精准捕捉与高效预警,华能在疆风电、光伏可利用率分别提升至98.76%和99.94%。
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生产管理人员还可实时掌握风速、发电数据和现场工作进度,真正实现“一屏统管、远程可控”。依托智能维检系统,升压站、输变电电气设备完成了数字化、可视化改造,推动运维模式向“智能巡检+远程诊断+精准维护”转型,大幅降低现场作业风险。
当远在1200公里外的华能乌什光伏站某组件出现热斑隐患,系统即刻派发检修指令,一键直达现场,项目运维人员在两小时内即可完成组件更换。
夏天的哈密地区温度高达43摄氏度,华能柳树泉光伏电站无人机以每小时500亩的速度巡航,搭载的高清视觉系统可识别0.2毫米级的裂纹或热斑;光伏阵列中,巡检机器人凭借红外检测精准定位隐蔽故障,这些“钢铁哨兵”将整体巡检效率提升八倍,有效降低人工作业强度。
在华能别迭里水电站,50公里引水渠穿越高海拔山区,以前的人工巡检往往需要两天,且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眼下,复合翼无人机携双光吊舱“出击”,一个半小时便可完成全程扫描,同步实现结构缺陷识别与线路发热预警。截至目前,水电站智能无人机巡渠巡线平台系统已获4项发明专利,借助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在无信号区域实现数据无缝回传,构建起“无人巡检、智能判读、远程监控”的一体化运维新模式。
针对寒冷地区水电站冰凌难题,华能新疆公司技术团队创新提出“结冰盖运行”方案,通过四座壅水闸联合调度,在冬季形成天然“热力冰盖”,有效抑制冰凌生成,突破寒区水电运行瓶颈,将冬季发电效率提升30%,为全国寒区水电开发提供了“华能方案”。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技创新的触角正在向着生态治理领域延伸。2025年4月,中国华能牵头成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伏防沙治沙专业委员会,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加速构建光伏防沙治沙技术体系。针对南疆流动沙漠、半固定沙丘、戈壁荒漠三类典型地貌,中国华能立项“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演变与极干旱环境下光伏治沙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重大科技项目,纳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揭榜挂帅项目“‘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课题,通过研究荒漠植被恢复、农林牧物种种植等关键技术,创建“光伏+防沙治沙”融合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华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持续推进尉犁、沙雅、阿图什、于田等光伏治沙项目。光伏板不仅能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更能稳定沙土,助力植被生长,实现发电与治沙“双赢”。初步建成的南疆沙荒区光伏生态治理示范带,让光伏“蓝”、沙漠“黄”、生态“绿”在戈壁荒漠间和谐共生。
帮扶:从绿电惠民到乡村焕新颜
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要求始终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华能始终把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扛在肩上,把边疆各族人民的幸福挂在心上,在这片土地上绘就了医疗强、教育兴、基建优、产业旺的崭新画卷。
2005年起,中国华能在新疆阿合奇县开展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工作,至今累计投入资金超28.1亿元,实施了涵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灾后重建、安居富民和产业发展等众多领域的项目。2014年起,华能新疆公司向阿合奇县别迭里村派驻“访惠聚”工作队,至今累计选派10批共114名驻村干部,让阿合奇县实现了从“多点突破”到“整体跃升”的深刻蜕变。
在阿合奇县人民医院崭新的CT室中,柯尔克孜族老人艾尔肯・依德热孜刚刚完成检查。“以前要骑马骑几十公里去看病,如今家门口就能做CT,华能亚克西!”老人笑着说道。
以前,“看病远、看病难”是阿合奇农牧民的心头事,对此,中国华能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累计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先后新建县人民医院综合楼、住院楼,让医疗用房扩容至9000平方米,配备CT、全自动麻醉仪、呼吸机、肺功能检测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急救车等医疗设备,让乡亲们享受更加全面、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家门口就能做精准检查。
不远处,中国华能援建的托河小学,400多名学生正坐在宽敞明亮的标准化教室中通过多媒体设备学习知识、认识世界。
除了医疗援建,播撒希望的教育种子,也是中国华能多年来在疆开展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点。2005年至今,中国华能累计投入超7200万元在阿合奇县相继建成同心中学、团结小学等六所现代化学校,设立“华能奖学助学金”“贫困大学生资助”等项目,华能教育援建项目年受益师生可达8000余人。
2025年,阿合奇县别迭里村的艾斯拉·拜鲜纳力取得了克州中考第一名的好成绩,当她收到华能栋梁工程帮扶助学金时高兴地说:“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早日学成回来建设家乡。”
在安居工程方面,中国华能投入1300万元推进安居富民与定居兴牧工程,统一规划建成别迭里华能新村,让近900户农牧民住进配套齐全的新家。村民图尔荪姑丽・图尔达力笑着说:“现在的日子像萨拉麻依(奶油)一样甜。”
从“输血”到“造血”,坚实的产业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底气。2012年投产的华能别迭里水电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4000余万元年利税,更激活了托什干河流域的资源开发潜力,让“水电”成为县域经济的“稳定器”。
此外,中国华能“访惠聚”工作队精选沙棘种植作为支柱产业,带领村民用管网灌溉技术建成万亩沙棘林,既起到防风固沙的生态作用,又成为群众增收的“幸福林”。
2019年,中国华能又推动阿合奇县引进沙棘加工企业,出资3220万元援建集保鲜储存、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沙棘产业园区,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产业闭环,2020年投产后实现全县沙棘果全部收购,让农牧民通过种植、采摘、务工多渠道增收。
中国华能还投资建设了阿合奇县农(牧)光互补温室建设项目,积极探索“光伏+农业”,实现了工业光伏发电和农业大棚种植跨界融合的“农(牧)光互补”种植模式,为农牧民传授先进种植技术,带动当地农牧民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如今的别迭里村已从2014年贫困发生率47.67%的贫困村,蜕变为2024年人均收入达15562元、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的自治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这场跨越山海的援疆实践见证了阿合奇的蝶变,也彰显了中国华能作为央企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边疆振兴的深厚情怀。华能驻阿合奇县别迭里村“访惠聚”工作队还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帮扶案例《绿色开发南疆自然资源 戈壁荒漠变身金山银滩》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新疆是个好地方,166万平方公里土地生机勃勃。华能人以天山为幕,长河作笔,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答卷:白杨河畔风机转动,小草湖百万基地拔地而起,石城子光伏试验田孕育希望,尉犁治沙工程绘就生态画卷,别迭里水电站奏响绿色乐章,安全生产管理中心驱动未来智慧能源……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华能在疆累计发出绿电超50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不仅点亮了边疆的万家灯火,更照亮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天山南北谱华章,绿电兴疆启新程。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中国华能将牢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凝心聚力、久久为功,不断夯实新疆高质量发展基础,让大美新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共同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新篇章。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582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资讯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