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众厂商加码锂金属全固态电池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因兼具高比容量和低电极电势等诸多优势,锂金属有望成为负极材料长期技术演进方向,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应用极具前景。
今年以来,行业企业加大了对锂金属负极的布局力度。今年9月,重庆锂德投资55亿元的年产5000吨固态电池复合金属锂负极材料项目签约,落户四川射洪。项目将建设400亩锂金属全系产业基地,产品可满足固态电池等产业的应用需求。该项目采用金属锂精馏技术,实现99.99%的电池级金属锂定制化配比。
今年7月,天铁科技发布公告,该公司孙公司安徽天铁与国内某客户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后者供应100吨铜锂复合带,订单金额为4亿元。铜锂复合带是一种由负极集流体(铜箔)与负极活性材料(锂金属箔),通过特定工艺复合而成的带状材料,是一种常见的锂金属负极解决方案,该材料主要应用于锂金属固态电池领域。
今年6月,大中矿业发布公告,该公司拟投资10亿元在湖南临武县建设“年产3000吨金属锂电池新材料项目”。该项目一期,拟于2025年完成金属锂电池新材料研发小试和中试;二期规划建设年产1000吨金属锂生产线,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投产;三期规划建设年产2000吨金属锂生产线,计划于2028年底建成投产。
锂金属电池材料具有高比容量的显著优势,是制造高性能电池、尤其是固态电池所需的重要材料之一。国金证券指出,锂金属负极相较石墨、硅碳,可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为固态电池负极侧长期迭代方向。目前,国内外企业正在逐步应用锂金属负极方案,首款锂金属负极全固态电池已实现上车路测。
全固态电池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对于500Wh/kg的车用全固态电池,必须要突破锂金属负极技术,这个可能需要借助基于人工智能的材料研发平台来赋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他预计该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大概在2030年-2035年”。
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锂金属负极制备工艺复杂、锂金属负极巨大的体积变化、锂金属电池微短路等因素的限制,锂金属固态电池距离大规模量产应用,还有较长的研究探索路程。目前,众多企业都在展开技术攻关。
截至目前,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赣锋锂业、太蓝新能源、安徽盟维、久森新能源、LG新能源、SK On等国内外众多锂电池产业链企业,以及吉利、上汽、通用、本田、现代等国内外多家车企,都在积极布局锂金属固态电池。
据欣旺达透露,该公司已经通过负极使用锂金属,进一步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目前已经有实验室原型样品。按照规划,该公司预计2027年可完成能量密度>700Wh/kg的全固态电池实验室样品制作。
据赣锋锂业介绍,该公司二代混合固态锂电池采用了金属锂作为负极,在固态电池方面开发的高比能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20Wh/kg,循环寿命超过700次,并开发出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的样品。
电池中国注意到,今年6月,久森新能源发布三项研究成果,包括半固态金属锂负极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及高安全性锂电池用壳体新材料。据宣称,其半固态金属锂负极电池已进入量产前阶段,能量密度达到480Wh/kg,产品将率先应用于无人机领域,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会逐步地推广至乘用车市场。
在制造设备方面,海目星近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该公司是国内首家锂金属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的整线供应商,布局的固态电池核心设备,主要围绕在电池结构和材料的革新方面。目前,该公司已经签约2GWh的固态电池量产产线,后续订单将会根据客户需要推进。
全新的负极材料
金属锂,是目前已知的能量密度最高的金属材料。锂金属负极理论比容量达3860mAh/g,而且低电极电势(3.04V),能够兼容更高电压的正极材料,比如富锂锰基、高镍、不含锂的硫等,使固态电池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
随着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锂金属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负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不过,制造锂金属需要特殊的工艺,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由于金属锂化学性质特别活泼,因此对制造、技术、装备和环境要求特别高。”天铁科技表示,安徽天铁已配备高效电解、除杂与净化、低温蒸馏等先进技术与装备集成,且产品设备均非标,可安全生产纯度达99.97%-99.98%的电池级金属锂。
据盛新锂能介绍,该公司在固态电池上游关键材料金属锂方面有业务布局,其金属锂规划产能为年产3000吨,目前已建成产能500吨,超薄超宽锂带已实现批量生产;规划新建的2500吨/年金属锂项目,已完成项目备案,项目建设即将启动。
“固态电池的一种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将现有的硅碳负极改为全部由金属锂构成的负极,以增加电池能量密度。”天齐锂业表示,该公司重庆铜梁生产基地目前拥有金属锂年产能600吨。如果未来该种固态电池技术得到普及,对金属锂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锂金属负极,产业化市场空间确实非常广阔。据业内机构测算,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对锂金属负极的需求将达2.63万吨(金属量),折合13.96万吨碳酸锂当量,对应市场规模约184亿元,对应未来几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300%。锂金属的应用,也将对未来负极材料的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655粉丝:11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资讯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