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刘泽洪:协同转型与安全 谋划未来电网格局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对未来电网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是建设坚强受端电网,稳固支撑水平。持续加强和优化受端同步电网主网架,完善各区域特高压/超高压交流主干电网结构,构建结构合理、互联互济的受端坚强电网。各区域电网内部,在交流输电通道密集、新通道建设边际效益降低、以及通道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建设一些区域内的嵌入式直流或者交改直工程,如苏北-苏南跨江柔性直流工程,构成交直流混合输电网的新模式,提升系统可控性,获得更好运行灵活性和综合效益。
较长时期内传统可控电源仍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统筹各方面条件,在必要的受端地区保留部分高效煤电、气电,用于顶峰调节和电网安全支撑,并利用电-氢-碳协同技术在中远期实现零碳排放。同时,积极发展水电和核电,特别是抽水蓄能、混合(变速)抽蓄等零碳可控电源,到2030年东部抽水蓄能投运容量超过全国的70%,成为受端电网重要的调节支撑资源。大容量机组要在特高压交流网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接入关键节点,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
二是以县域、台区为单元,提高受端电网内部自平衡水平。当前,受端省份的一些时段新能源出力占总发电已达到80%,分布式电源高渗透的县域电网、台区出现大容量的潮流倒送。建设用户侧储能,因地制宜发展受端微电网,实施配电网感知和控制提升工程,采用虚拟电厂等模式,充分发挥双向配电网和有源微电网灵活调控能力,促进分布式新能源的分层分区、就近自平衡,形成受端电网主-配-微分级协同、各级自治的发展格局,提升电网对分布式新能源的承载能力。
三是新能源基地“分散化”并网,与送端电网形成清晰界面。沙戈荒大基地2030年规划规模超过4.5亿千瓦,已经与西部地区总用电负荷量级相当,基地外送系统的扰动或故障将对送端同步电网产生巨大冲击,严重影响送端地区的供电安全。借鉴我国大型火电基地、水电基地等传统电源基地外送系统构建的经验,综合考虑规模与输电距离,与受端毗邻的新能源基地可采用交流输电方式打捆送出,在结构上与当地交流电网形成简单清晰的弱连接关系。距离远、规模大的新能源基地,采用直流送出,送端不与当地电网连接,采用自主化运行方式。结合地理位置,构建覆盖多个大基地的直流送端电网。未来“西电东送”直流工程规模将超过50回,海上风电基地送出需求也将快速增长,采用柔性直流技术组网,加强送端的各基地间、各海区间互联,形成“多源多通道协同”的基地直流电网,既可调剂多回直流间的电力电量余缺,又可利用直流通道裕度提升基地电网的安全水平。总体规划上,要避免出现多个通道通过交流电网形成同送同受、交直流并列等情况,从结构上降低连锁故障风险。
四是创新基地发展模式,提升外送电清洁化水平。随着碳达峰时点的临近,配套火电机组进行支撑的基地外送模式无法满足降碳发展要求,将不可持续。在传统支撑能力不断减弱的过程中,新能源基地将面临新旧稳定问题交织的困难,当前短路比低于1.5的基地已不断增多。要创新新能源大基地开发模式,考虑系统频率、电压运行要求,使其逐步具备自主运行能力,新能源发电机组成为系统稳定责任的承担者。一方面,可以采用具备构网能力的新型直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构网型机组、构网型储能等技术。综合考虑基地网络结构,既要全面提升基地支撑能力,又要重视补强基地内部薄弱节点。此外,还应积极探索电-氢-碳耦合模式,将新能源发电、煤电、制氢、碳利用等环节有机整合,“十五五”期间率先在西部、北部大基地开展“绿电制氢氨+掺氨发电”示范,协同火电降碳与稳定支撑。
推动关键技术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远距离大容量高安全直流输电技术创新。应用更先进的电力电子器件,创新拓扑结构,引入功率型储能器件等,发展如CLCC、HCC、SLCC、主动型MMC等新技术,有效提高输电通道可靠性、解决换相失败问题,适应新能源出力波动带来的功率扰动。主动型MMC在换流器中分散布置储能装置,每个MMC子模块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与储能装置连接,发挥直流系统安全防火墙作用,可以实现交直流系统的隔离运行。
直流组网技术工程应用。从系统短路比、惯性、有功/无功支撑等方面研判,综合利用柔性直流电网、构网型机组、二极管不控整流等技术,形成各类组合式创新技术方案,如在西部地区构建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网格状、环网状、母线型的直流电网。欧盟与美国也分别提出“推进海上网状高压直流输电网”、“Macrogrid”等直流电网发展规划。
充分挖掘可控机组的调节潜力。存量煤电机组积极探索深度调峰,最小稳定出力向15%甚至更低发展。推动流域梯级水电运行优化,新建水电机组配置调相功能,积极发展混合抽蓄、变速抽蓄。各类同步机组按需加强励磁系统,提升电压支撑能力和调节灵活性,包括增大过励倍数、提升励磁电源和转子的过负荷能力等。
构网型技术研发、示范与应用。优先在超高比例新能源渗透的弱系统,开展源-网-储构网型多主体协同规划与控制示范,测试各种工况下的适应能力;在负荷侧探索应用构网型电氢双向转换技术,应对同步机占比下降带来的受端电网“空心化”问题。结合电网发展实际,以白皮书、技术规范等形式支撑企业项目示范,在示范经验基础上加快制定适应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构网型技术标准。
电-氢-碳协同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重点研发适应纯新能源电源的构网型电解水制氢技术,宽负荷波动的柔性合成氨、甲醇工艺,重型纯氢(氨)燃气轮机技术,煤掺氨清洁高效燃烧关键技术,无焰富氧燃烧和加压富氧燃烧技术等,建设电氢碳协同能源系统综合性交叉研究平台,在西部、北部地区设立示范区,开展新能源基地化开发和配套煤电的降碳转型示范,为电-氢-碳协同集成控制、大规模柔性制氢、绿色化工、高效富氧燃烧、大型火电机组掺氨等提供技术储备和实证经验。(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驻会副主席 刘泽洪)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919粉丝:18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老余懂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