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秦海岩:中国打造世界风电产业中心正当其时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世界上有一些地方,当人们提起的时候总会联想到某种产业,甚至这些地理名词已然成为某一产业的别称。提起美国硅谷大家立刻想到IT产业,提到底特律就会立刻想到曾经繁华一时的汽车产业,而德国某种程度上就是高端精密制造产业的代名词,这样的地方被称为“产业中心”。
这些产业中心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产业链供应链高度集聚,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全覆盖,产业核心要素全汇聚并高效配置;二是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由高校、实验室、企业编织成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平台,形成制造、科技与服务交融互动的生态系统,并因此形成难以复制的内生动力和持久竞争力;三是高水平开放、高度国际化,影响力辐射全球,吸引全球人才、资本汇聚,是国际交流合作的中心和节点。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秦海岩
中国打造世界风电产业中心的条件已经成熟
世界上会出现风电产业中心吗?哪个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当前的整体形势。
随着全球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风电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风电已成为最经济的电源。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风电都明显低于当地化石能源电价,成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电源。随着经济性的提升,风电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不再是小打小闹了,风电正在成为主体能源。二是风电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产业。全球已经有近200个国家制定了风电发展相关政策和宏伟的发展目标。这不仅是各国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目标的需要,更因为各国都认识到,风电是提振经济和发展实体产业的重要抓手。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风电已然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新高地。三是风电技术创新进入了“无人区”。中国企业已经没有国际成熟经验可以参考,未来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全球市场需求巨大,全球供需矛盾加剧。为达成1.5摄氏度温控目标,到2030年末,全球的风电装机规模必须增加两倍(为现在装机容量的3倍)。根据各国未来风电发展目标及市场需求,预计2030年之前,除中国外,全球大部分区域都将面临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短缺的风险,全球风电供需矛盾将逐渐加剧。目前看,只有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才能满足需求,中国风电产业“走出去”步伐将明显加快。五是不确定性增加,风电发展面临全球贸易争端,逆全球化、脱钩断链等一系列挑战。近年来,当前贸易摩擦形势空前严峻复杂,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泛安全化趋势明显,各国产业竞争加剧,绿色和高科技产业成为博弈焦点,新兴领域竞争更加激烈。我们既要提高风电全产业链自主化水平,降低外部供应链波动风险,也要深化国际合作,与国际伙伴携手共建安全、稳定、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重组产业资源,重构产业生态,重塑产业发展逻辑是必然选择,产业发展需要更集中、更全面、更高阶的组织形态。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加上中国风电产业的巨大规模和领先的技术实力,尤其是完善的风电产业链体系,决定了世界风电产业中心最可能诞生在中国。
什么是世界风电产业中心
参考其他行业产业中心的特质和内涵,结合风电自身特点,我们可以大体总结出世界风电产业中心的基本概念:风电产业链价值链高度集聚,产业核心要素高效流动,产业集群效应显著,主导全球风电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供应链格局,拥有难以复制的全球竞争力,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引领全球风电产业发展方向的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说,世界风电产业中心是全球风电的枢纽和集散地,是全球风电制造业和资源配置中心,全球风电产业链价值链的组织者,全球风电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全球知识人才和资本的高地以及国际合作的枢纽。世界风电产业中心既要基于强大的制造业,更要超越制造业,最终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多领域互动、内生动力强劲、国内国际双向流动的综合性平台和具有黏性的组织。世界风电产业中心是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更高级形式,能够使产业彻底告别小而散、集而不群、各自为战、低质重复等“老大难”问题。
打造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以绿色低碳为标志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能源安全、能源独立和能源平等,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谁占据了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制高点,谁就能抓住产业革命和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权,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风电作为当前最具技术经济竞争力的先进能源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推动能源变革的主力军。中国打造世界风电产业中心,既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需要,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其次,打造世界风电产业中心是风电产业作为复杂系统进行自我组织的需要。风电产业不仅规模庞大,且产业链长,技术复杂,涉及数十个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只有通过高度汇聚和协同,才能更好发展,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可以为这些需求提供平台和纽带。再次,打造世界风电产业中心也是构筑产业持久竞争力的需要。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可以把规模经济效益放到的极致,将资源聚集的化学效应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的集聚企业、资本、技术和人才,构建起“政、产、学、研、金、用”生态体系,带动整个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中国哪里适合打造世界风电产业中心
风电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融合了高端装备、新材料、智能控制、深远海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风电产业具有“链主”效应,上游关联高端材料、精密制造;下游通过绿电驱动工业企业低碳发展;配套服务则带动人工智能、勘察设计、检测认证、海洋工程、现代物流、金融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繁荣。目前,中国不仅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风电产业链体系,更在全国多个地区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比如广东的汕头、阳江,江苏的盐城、南通,以及内陆的内蒙古、甘肃和东北等地。这些地区的政府都把风电产业作为战新产业来培育,把风电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给予高度重视。
未来,谁能成为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尚无定论,但皆有机会。前不久,辽宁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完成竞配,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辽宁的后发优势可能助其成为世界风电产业中心的有力竞争者。
辽宁风能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尤其是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这些独特的优势使辽宁成为全球风电产业中心的可能承载地。这既是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机遇,也是辽宁应有的责任担当。
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对辽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是助力辽宁成为东北振兴的“排头兵”。2025年1月,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出“传统产业要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为辽宁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辽宁需要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开发建设为辽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一个支点,必然拉动省内传统制造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带动多个链条协同共振,推动辽宁从传统重工业结构向多链融合、高端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蜕变,也将助力辽宁成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的排头兵。
二是成为辽宁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辽宁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的布局,预计总投资额将近3000亿元,形成“项目+基建+制造”的立体式投资矩阵和驱动增长的新引擎。年产业可达千亿元规模,其中,传统装备制造年产值可达300亿元;高端材料年产值可达200亿元;风电设备年产值可达400亿元;发电年产值可达150亿元。远期辽宁海上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超5000万千瓦,“十五五”期间可保证每年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300万千瓦。这不仅将重塑能源版图,更将为辽宁庞大的钢铁、装备制造、港口等传统支柱产业注入新动能,成为激活传统产业的“蜕变密码”,深度重构辽宁产业生态。传统钢铁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海上风电对高端钢材的需求严苛且巨大。鞍钢、本钢等辽宁钢铁企业依托深厚的冶金积淀与持续技改,可提供高强度、耐腐蚀、大规格的风电特种钢材。海上风电建设每百万千瓦钢材需求量约50万吨。以“十五五”期间保守每年海上风电开工规模计算,未来几年辽宁省内海上风电钢材年需求量超过150万吨,同时,全国市场需求将达1600-1800万吨。这将直接驱动辽宁钢铁产品结构向高端化、绿色化跃升,并为钢铁传统企业带来发展上升空间。装备制造产业向“智造”转型。传统工业需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以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与协同管控;铸锻件通过机器视觉实时质检,提升产品一致性与可靠性;机床等装备核心需要联网实现数据驱动生产优化与柔性制造;电子制造需敏捷高效,通过高精度机器人、智能装配线、敏捷换线,满足小批量多种需求。港口基建焕新升级,构筑出海新通道。海上风电的运输、安装、运维高度依赖港口支撑。海上风电启动建设将驱动港口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的全面升级。大型专业化风电码头建设需要重型起重设备更新,港口物流体系需要针对风电大件运输深度优化,配套的仓储、组装、运维基地也需相继规划。这不仅为风电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更盘活了辽宁的港口资源,提升了其在全球海上风电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让老港口焕发服务新经济的蓬勃生机。此外,风电全产业链还将为辽宁创造就业岗位超10万个,项目全周期贡献税收逾200亿元,沿海县区财政增收30%以上,为民生改善注入活水。
三是引领传统企业实现“零碳突围”。随着海上风电集群的崛起,依托绿电制备的氢、氨、醇,为类似恒力石化这样的传统工业企业开辟了一条贯穿全产业链的零碳新路径——这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重塑产业价值链的绿色跃迁。以恒力大连产业园为例,其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装置的庞大产能背后,是每年数千万吨的碳排放压力。而海上风电直供的绿电制氢,正成为其颠覆性脱碳的起点:绿氢替代灰氢,恒力现有制氢装置年需氢气超20万吨,传统天然气制氢(灰氢)每吨氢排放CO₂超10吨。若改用海上风电电解制氢(绿氢),仅此一项年减碳可达200万吨。同时,海上风电的绿色能量正通过氢载体向化工品渗透,催生化工企业高端零碳产品矩阵:绿氨重塑化肥赛道,依托绿电合成氨(绿氨),生产零碳肥料,每吨绿氨较传统工艺减碳2吨,满足欧盟碳关税(CBAM)要求,出口溢价提升30%;绿色甲醇激活新增长极,绿氢与钢厂捕集CO₂合成绿色甲醇,便于企业打开高端市场——宝马沈阳工厂已要求供应商使用绿醇燃料,巴斯夫等巨头溢价采购绿醇原料。“零碳产品”的“可追溯性”是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绿色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苹果、特斯拉等要求2030年实现100%绿电生产,欧盟碳边境税要求进口商申报产品隐含碳排放。经认证的绿电制氢氨醇,可为中国企业出口产品提供“零碳背书”,避免高额的碳关税成本。
打造世界风电产业中心,既是辽宁的时代使命,也是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需要各方携手,乘势而上,围绕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国际标准制定能力、关键环节定价能力、配套服务提供能力、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来组织实施,重点建设6大中心+1母港为核心的生态圈,即:世界新能源电力先进装备制造中心、世界风电创新中心、世界能源转型应用中心、世界风电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世界风电人才中心、世界风电交流中心以及面向世界的多功能海上风电母港。上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打造,都离不开良好的稳定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投资者、建设者、经营者有信心加入这一宏伟的愿景,才是实现目标的根本。近期就具体政策来看,按照《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有关内容,给予海上风电足够的机制电量规模是必要的,既要使1310万千瓦的绝大部分(比如90%)进入机制电量范围以起到稳定预期的作用,也要使单个项目享受机制电量的比例能够对项目收益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还要在机制电价水平上兼顾成本、市场和合理收益。当前,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已经远低于煤电机组,新能源电量参与现货市场交易,一定会降低市场交易电价,降低终端用户电价水平,因此不仅不会导致终端电价的上涨,反而可以保障电价长期稳定,规避化石能源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海上风电产业巨大的经济外溢效应和长远价值,应该可以抵消近期对电价的担心。一个伟大蓝图正徐徐展现,相信辽宁已经做好准备。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5989粉丝:13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资讯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资讯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