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两合作项目终止,初创企业入局固态电池之难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困在中试阶段的“死亡谷”。
两家上市公司前后脚宣布固态电池的合作项目“黄了”。
近日,安孚科技公告其合资设立的新型电池中试平台终止合作。而在不久之前,蠡湖股份也宣布转让其从事固态硫化电池研发的合资公司的全部股份。
实际上这两个固态电池项目并没有实质性的运行,两家合资公司亦未实际出资。而它们终止的原因都导向同一个合资方——高能时代。
安孚科技表示,经了解,高能时代控股股东股份已被冻结,其经营稳定性及履约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对项目后续运作造成实质性风险。蠡湖股份也指出,高能蠡湖设立后,深圳高能时代一直未能按约定履行首期出资义务,且蠡湖股份多次催缴未果,构成严重违约。
高能时代昔日被认为是业内的“技术明星”。在创业之初,公司就声称拥有数量领先的固态电池专利技术。但如今逐步沦入资金链的破裂。
这似乎成为了大部分中小企业入局固态电池的缩影:一边是追逐固态电池的技术信仰,一边则要面对技术高、投入高、周期长的现实困境。
入局固态电池之难
从两个终止的项目中,我们能看到什么?
一是跨界入局固态电池的难度大。
安孚科技和蠡湖股份都属于跨界入局者。前者是我国碱性电池的头部企业,企图从消费电子领域转向新能源汽车;后者从事涡轮增压器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两者都希望借助固态电池获得业绩的第二增长曲线。
实际上,在固态电池领域,跨界豪赌的企业不在少数。
比如,国内领先的水处理服务提供商上海洗霸入局固态电池材料领域;洁美科技通过取得柔震科技的控制权向复合集流体领域延伸;三孚新科则押注在新型负极集流体材料上。
这些企业的跨界逻辑是,聚焦细分领域在其原有业务基础上向固态电池技术延伸。但实际上,固态电池技术是整个体系的颠覆性变革,既要重新构建各种新材料的供应链,也要累积创新工艺的经验,还要通过车企的验证体系。
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实际上比想象中需要集中更广更强的行业力量和资金支持。
比如,有研新材今年6月宣布拟挂牌转让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原因为硫化锂材料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产业发展周期长,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及技术走向。
在去年固态电池项目定增失败之后,上海洗霸几年计划退出原有的风电项目,继续加码固态电池领域,其子公司山东复元还进一步引入宁德新能源的战略投资。
这些都显示出固态电池的跨界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延伸,而是 “技术壁垒+供应链控制+生态协同” 的长期主义战略。
二是有技术者也未必得天下,固态电池也是重资本行业。
公开资料显示,高能时代成立在2021年。外界看来,这家公司虽然起步晚,但有丰富的行业背景和清晰的产业路线。
关于高能时代最新的研发进展,其投资方蓝海华腾在2月份曾透露,高能时代已实现5Ah以内电芯小批量生产。
而在2024年8月,蓝海华腾也表示,高能时代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研发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完成20Ah级全固态电芯A样开发,同时高能时代正在搭建中试线。
硫化物路线面临着界面稳定性不足、易与水氧反应、成本高昂等难题。比如,原材料方面,硫化锂作为硫化物电解质的关键原料,在自然界中不稳定且价格高昂,如何实现其大规模低成本量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极片层面的界面和粘连问题,以及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干法电极、致密化加压、环境控制等难点,都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
有数据显示,光是惰性气体保护系统一项,就将让单条产线增加近亿元投资。
在高昂的研发成本下,高能时代的技术能力并没有被行业“买单”。
在公开信息中,高能时代几乎没有与大客户的深度绑定,这也导致在技术验证阶段企业缺乏研发收入。从账面上看,高能时代2024年资产总额2607.40万元,净资产1012.96万元,2024年度营业收入仅1.95万元,净利润亏损1789.85万元。
此外,高能时代采用的是轻资产路线,主要资源聚焦在产品技术研发上,通过代工合作实现生产制造,以此推进产品的快速落地,但这也更加考验企业与产业链的协同。
相比之下,中科固能则积极与产业链上企业进行研发突破和技术验证。比如,与琥崧集团、璞泰来开展关键工艺和核心设备的开发,前者成功研发出行业领先的干法电极制膜产线及改性PTFE纤维化设备;后者则联合开发固态电解质复合膜、锂金属负极等关键材料,覆盖半固态至全固态技术路线。
差异化卡位
有别于传统电池厂,这些近年来成立的中小型固态电池企业被称为“新势力”。
这些“新势力”背后主要有两大力量。
一是得到高校院所的技术实力“背书”。如卫蓝新能源、固芯能源、中科固能、蓝固新能源等,这些企业背后的技术力量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
二是背靠车企投资和孵化,在产业化商业化环节具备优势。如长安汽车旗下安和基金参与投资太蓝新能源;上汽集团持续向清陶能源投资,其半固态电池技术已在上汽智己L6车型上搭载。
实际上,“新势力”已经固态电池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其灵活的研发机制和跨学科创新能力在多种技术路线上取得突破。
虽然与头部电池厂相比,中小型固态电池企业在专利技术、成本控制等方面相对劣势,但采取差异化的路径同样走在商业化的路上。
一是利用储能的广阔需求。
卫蓝新能源副总经理魏纪周判断,固态电池大规模起量的突破口,是储能,而非新能源汽车,“储能场景对安全性和寿命的极致需求,才是固态技术的最佳试验场”。
今年7月,南都电源推出783AH超大容量储能固态电池,适应2-8h储能应用场景,其循环寿命不低于10000次,体积能量密度大于430Wh/L。纯锂新能源也发布了公司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解决方案,将率先应用于电动自行车换电和储能。
GGII数据显示,从2024年开始至2025年开年,储能招投标已累计释放近1GWh的固态电池采购需求。
储能大规模的应用需求能够有效地摊薄成本同时为电池的安全性提供“压力测试场”。据透露,太蓝新能源的核心技术——ISFD技术已经能实现高效批量化、自动化生产,使半固态电池成本与液态电池基本相当,在大规模应用后还有下降的空间。
南都电源国内营销中心副总裁于建华预计,储能项目单个规模有望实现质的飞跃。今年下半年将成为这一趋势的关键转折点,未来有望见证半固态电池单个项目规模突破至百兆瓦时甚至吉瓦时级别。
二是各类新兴领域正在涌现。
合源锂创今年交付了首批建筑机器人的固态动力电池包,这是固态电池在建筑机器人领域的首次批量应用。欣界能源与亿航智能联合研发的氧化物陶瓷电解质固态电池,完成了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固态电池飞行测试。
此外,东驰新能源为电动船舶绿色航运、电动航空低空经济,以及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各类新兴领域提供定制化的电池解决方案。
通过切入特定场景从而构建自己的技术壁垒,并在高端场景的应用中建立品牌溢价已经成为中小型固态电池企业商业化其中一条路径。
中小型固态电池企业的商业化拓展,本质是技术可行性、产业协同性与市场敏锐度的三重博弈。通过渐进式技术迭代、产业链垂直整合与场景化市场渗透,企业才有机会实现从 "技术备选" 到"行业标配" 的跨越。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93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