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山东136细则解读 | 分布式新能源为何不纳入机制电价?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近日,山东省发改委印发《山东省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明确一般工商业、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以及增量配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等项目的风电、光伏发电,除自发自用电量以外的上网电量全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不纳入机制电价执行范围。这一政策调整并非简单的规则变动,而是基于对山东省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现状的深刻洞察、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长远规划,背后蕴含着多层次的底层逻辑与系统性治理智慧。
一 、山东分布式光伏
发展现状与深层矛盾
在 “双碳” 目标与能源转型战略的推动下,山东省分布式光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已成为区域能源结构调整的核心力量。截至 2025年6月,全省光伏装机总量达9118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5929万千瓦,占比高达 65%,远超集中式光伏装机规模,成为光伏发电的绝对主导形态。然而,这种规模化扩张背后,隐藏着多重结构性矛盾,亟待通过政策调整加以破解。
根据山东省能源局 2023 年 12 月发布的数据,全省 136 个县市中:
· 53 个县市低压配网接网预警等级为 “受限”,意味着新增分布式项目已难以接入现有电网;
· 43 个县市预警等级为 “一般”,配网运行处于临界状态,消纳能力接近饱和;
· 40 个县市处于 “良好” 状态,具备一定的新增项目接纳空间。
更严峻的是,37 个县市因分布式光伏反送电问题突出,新增项目已无法在县域内实现本地消纳,必须依赖跨区域输电通道,这与分布式能源 “就近消纳” 的本质定位背道而驰。2024 年,全省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 922 万千瓦,占新增光伏装机总量的 33%,进一步加剧了电网的消纳压力。
二、政策调整的底层逻辑
与制度设计智慧
分布式新能源的核心发展理念围绕 “用户侧开发、就近消纳” 展开,其本质是通过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匹配,实现四重核心价值:降低用户用电成本、适配低压等级减少接入成本、减少长距离输电损耗、缓解电网建设投资压力。
2025 年 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新能源全量入市,建立市场外差价结算机制,为地方政策调整提供了顶层指引。山东省的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对分布式能源本质的回归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因为工商业分布式新能源的核心价值在于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其生命力源于与用户负荷的精准匹配。若将自发自用电量以外的上网电量纳入机制电价,易引发 “重申报、轻消纳” 的投机倾向——项目主体可能忽视本地负荷需求,盲目扩大装机规模,依赖机制电价获取收益,导致 “就近消纳” 沦为空谈,反而加剧电网消纳压力。
政策明确上网电量必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项目主体强化负荷匹配意识:一方面,促使企业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调研用户用电需求,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扩张;另一方面,推动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如配置储能、优化调度)提升自发自用比例,从根源上减少对电网的依赖,回归分布式能源的本质属性。
三、政策调整的
深层价值与行业影响
这一政策调整的意义远超规则本身,它标志着山东省新能源发展进入 “质量优先” 的新阶段,为全国分布式能源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推动行业从 “规模竞赛” 向 “效率竞赛” 转型:通过剥离机制电价托底,倒逼企业聚焦成本控制、技术创新与负荷匹配能力,淘汰高成本、低效率项目,提升行业整体质量;
重塑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协同关系:从 “被动接纳” 转向 “主动协同”,促使分布式项目成为电网的 “友好伙伴” 而非 “负担”,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奠定基础;
探索 “政府引导 + 市场主导” 的治理范式:既通过政策划定发展边界、规范市场秩序,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 “放管结合” 的良性循环。
四、分布式新能源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政策调整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分布式新能源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为此,山东省需从基础设施升级、技术创新应用、市场机制完善等多维度构建支撑体系:
(一)强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破解消纳瓶颈
以台区为基本单元,构建 “规划 - 建设 - 运营” 一体化体系,提升配电网对分布式能源的接纳能力:
1.储能系统精准规划:结合区域负荷特性(如工业负荷的日间高峰、商业负荷的午间高峰)与新能源发电曲线(如光伏的午间出力高峰),按 “峰谷差补偿 + 短时调节” 双重需求配置储能装置。例如,工业园区可配置大容量锂电池储能,满足 4-6 小时削峰填谷需求;居民台区可配置小型储能,应对短时功率波动。
2.智能监测体系建设:在分布式项目接入点、配网线路关键节点安装智能电表、功率传感器、电压监测仪等物联网设备,通过电力调度云平台实现 “发电 - 负荷 - 电网” 全环节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为精准调度与故障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3.源网荷储系统整合:以虚拟电厂技术为纽带,整合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可控负荷(如工业可中断负荷、商业空调负荷)等资源,形成 “源随荷动、荷随源调” 的协同互动网络,提升系统整体灵活性。
(二)深化协同控制技术创新,提升自用比例
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分布式能源 “间歇性、波动性” 瓶颈,最大化自发自用价值:
1.智能化能量管理系统构建: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适配分布式场景的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三大核心功能:分布式电源发电功率精准预测(结合气象数据与历史出力曲线,误差率控制在 10% 以内);储能充放电状态优化调度(根据电价信号与负荷预测,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提升收益);负荷需求变化动态响应(通过需求响应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电,匹配新能源出力)。
2.微电网自平衡机制落地:在工业园区、大型社区等分布式资源集中区域,构建微电网系统。当分布式发电过剩时,自动控制储能设备充电;用电高峰时,同步释放储能电量并协调可控负荷降低需求,实现 “发用平衡”,大幅减少对大电网的依赖。例如,某工业园区通过微电网管理,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比例从 60% 提升至 85%,年减少上网电量 120 万千瓦时,降低电网消纳压力的同时,为企业节省电费 30 余万元。
(三)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激发主体活力
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分布式能源参与系统调节,实现价值最大化:
1.推广 “绿电直供” 模式:鼓励分布式项目与周边用户签订长期绿电直供协议,通过 “点对点” 交易锁定自发自用电量,形成稳定收益预期。
2.探索辅助服务市场参与路径:允许分布式聚合商(如虚拟电厂运营商)代表散户项目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通过提供灵活性资源获取额外收益,弥补上网电量市场化交易的价格波动风险。
未来,随着配套措施的落地与技术的进步,山东省分布式新能源有望在 “规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提质量”,真正成为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 “山东方案”。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146粉丝:1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小咖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DND9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