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度电价值:主观还是客观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同样是一度电,为什么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价格会截然不同?
答案藏在“价值论”的演变之中:从少数人拍脑袋的定价,到成本驱动的客观价值,再到市场中千千万万个体主观判断的汇聚。
价格,其实是价值在现实中的投影。
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早烧煤,晚烧煤,过程不都是一样的吗?那为什么不同时段烧煤发出来的一度电,卖出去的价格却不一样?”
放在几年前,如果有人问我“一度电到底值多少钱”,我大概率也会给出类似的回答——按照煤耗、机组效率来算,电力的价值就是发电的成本再加上一些利润。
这是一种基于成本导向的认识,也就是客观价值论。
但在真正接触电力市场,尤其是学习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这种想法,并不适合当下已经进入市场化的电力商品经济。
这个系列,我们不进入电力市场规则的具体细节,而是回到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来看看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电力市场。也算是对去年《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共学的一次再学习。
从主观到客观,再回到主观
在早期社会,商品的价格往往来自权威,比如官府或行会。这种定价,完全依赖少数人的主观判断,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随着工业革命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急剧丰富,这种“少数人拍脑袋”的定价方式已经站不住脚。
于是,劳动价值论或客观价值论应运而生: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劳动时间。
客观价值论的出现,打破了权威对价格的“主观垄断”,让民众意识到:商品价格背后有一个客观依据。
但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了。
比如,一杯水的价值,真的永远不变吗?在日常生活里,水价低廉;但在沙漠里,一杯水的价值可能远超黄金。
这说明,同一件商品,在不同场景下、对不同个体来说,价值感完全不同。
经济学给这种价值感起了一个名字:效用。
于是,价值论再一次从客观走向了主观。只不过这一次,主观不再是少数权威的意见,而是所有消费者的主观判断。
价格与价值
我们在中学政治课上学过这样一句话: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相对稳定,价格则随着供求变化而变动。”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局限。它没有解释清楚:价值到底是怎么定义的?
比如说:打开一盏灯需要的一度电,和维持冰箱正常运转的一度电,对同一个消费者来说,价值感并不相同。
效用和价值都很难直接量化,于是我们需要一个外在的表现方式:价格。
可以这样理解:某个商品,在某种情况下,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他最高愿意支付的价格是多少?
这个最高支付意愿,就是他对商品价值的一种货币化体现。
因此,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
但需要注意,这里说的价格并不是市场价格,而是个体主观愿意支付的价格。
谁决定谁?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烧同样的煤,发同样的电,为什么价格不同?
商品经济是一个双边博弈关系:
如果从供给侧出发,那逻辑是:成本 → 价值 → 价格 → 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 如果从需求侧出发,那逻辑是:效用 → 价值 → 支付意愿(价格)→ 生产者判断是否供给。
两条逻辑链条都说得通,但客观逻辑有一个难题:商品成本本身也是由许多其它商品构成的,它们的价格从何而来?如果一层层往下追,就很难找到一个不变的客观锚点。
因此,在市场经济下,成本并不是生产者定义的,而是由需求方决定的。价格体系归根结底建立在主观价值论之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客观价值论就毫无意义。它在特定场景下依然发挥作用。
电力市场的双重价值逻辑
电价可以拆成两部分:上网电价和输配电价。
输配电价
所以,同样是电力市场,上网电价体现的是市场化的主观价值逻辑,而输配电价则体现了管制化的客观价值逻辑。
二者并存,也说明价值论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在不同环节、不同制度下有不同的应用。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烧同样的煤,发同样的电,为何会有不同的价格?
答案很明确了:不是因为煤本身,而是因为消费者对同一度电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判断不同。
这就是需求,不是动词,而是名词。而“需求第一定律”,正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石。
下一篇,我们就从需求入手,看看消费者如何通过需求曲线,把自己的主观价值传递到市场价格之中。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697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