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能帝首页 懂能帝首页
|
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城市更新按下“加速键”,区域能源如何赋能绿色低碳转型?

2025-09-13 09:45
发布者:小懂
来源:小懂
标签:新加坡能源集团综合能源服务区域供冷供热
6
0
31
分享

今年以来,中央政策持续加码,“城市更新”已被确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则是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此浪潮下,商业楼宇节能改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区域供冷供热等综合能源服务如何赋能城市更新,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9月5日,新加坡能源集团结合自身在节能改造领域的实践经验,聚焦工商业建筑的绿色更新话题,在成都武侯区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举办了“对话城市更新”圆桌讨论及节能改造项目参观活动,以探讨城市更新带来的机遇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圆桌讨论3.jpg

城市更新催生节能改造新需求

随着国家层面政策密集出台,城市更新从过去的“大拆大建”转向“存量提质”,为商业楼宇节能改造带来了广阔市场空间,并催生了多方面的改造需求。

“绿色用能正成为一个新的需求增长点。”新加坡能源集团中国区总裁钟志明在活动中指出,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用户对用能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功能,而对可持续、绿色用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那些需要提交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绿色用能已成为刚需。高效用能也成为改造的重点方向,存量建筑改造追求以更少的能源满足供能需求,同时在稳定性、舒适性和智能化方面都提出了新标准。

系统化改造需求同样不容忽视。凯德发展(中国)建筑管理支持中心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总经理王隽博士指出,老旧商业体的机电设备和能源系统往往较为落后,仅靠空间重新定义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需要通过能源合同管理等模式对主要能源系统进行全面升级。

这一转变对建筑行业也提供了巨大改造需求,同时也对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建七局四川公司董事长严开权从建设企业角度表示,建筑施工企业不能再按原来大开大合、大拆大建的方式操作,管理水平必须全面提高,这不仅体现在施工技术上,更需要从政府、投资商、设计到运营的全产业链角度进行统筹协调。

技术创新驱动区域能源高效发展

作为亚太地区领先的公用事业集团和可持续能源投资与服务商,新加坡能源集团在中国市场积极推进区域供冷供热成熟实践经验的本土化应用与落地。其在中国投资并运营的两个成都代表项目——武侯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与蜀都中心集中供冷供热项目,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改造模式:政府发起主导和商业自主更新,体现出技术解决方案的多样化适配能力。

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项目是西南地区首个由政府办公区楼宇更新改造而成的特色产业园区。该项目在改造前面临三个主要挑战:在合作方式上,业主希望吸引国际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能源合作;在能效方面,旧楼使用分体式空调,无法满足节能减排需求;在工程设计上,原建筑结构增加了系统设计难度,如无机房空间、无燃气供应、层高偏低等。针对这些挑战,新加坡能源集团在合作方式上提出了创新的DBOO商业模式,即设计、建设、持有并运营能源系统,通过固定服务费和浮动服务费结合的收费模式,在提供高效的能源服务的同时,助力国有平台公司优化资金安排,并为地方贡献FDI指标;在项目设计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供冷微网概念并在中国首次落地,通过多个互通互联的小型制冷机房,实现区域高效供能。与传统制冷和锅炉系统相比,该改造项目可实现35%以上的供冷节能率和50%以上的供热节能率。

武侯区城市设计产业中心项目航拍图(1).jpg

蜀都中心项目则展示了新加坡能源在冰蓄冷系统改造方面的专业能力。该项目是新加坡能源集团在我国收购的首个区域供冷项目,也是其接手的首个冰蓄冷项目。新加坡能源集团将在新加坡滨海湾区域供冷项目中积累的近20年冰蓄冷系统运维经验应用于蜀都中心项目,通过纠正操作方法,采取智能化运营手段,帮助原本运行不佳的冰蓄冷设施挖掘出最大潜力。譬如,蜀都中心能源站配备20000冷吨时的冰蓄冷设施,可在夜间用电低谷时制冰,在白天用电高峰期融冰供冷,这种储能方式不仅可以削峰填谷、缓解电网负荷,也能有效提升供冷系统在用电高峰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通过系统智能化改造、提升数字化管理、挖掘冰蓄冷潜力等方式实现低碳节能改造,新加坡能源集团使项目能源系统能效提升约25%,全生命周期成本节约15%。

蜀都中心项目冰蓄冷画面1(1).jpg

多元协同合作模式推动项目落地

城市更新中的节能改造项目涉及多方参与,如何实现高效协同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从实践来看,政企协同、产业链协同和长期主义思维是推动绿色更新落地的重要保障。

政府引导在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钟志明强调,政府的重视和导向给客户、给能源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驱动力。在四川、成都等地,各级领导对于城市更新改造中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都非常重视,这种政策导向为项目实施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客户需求是落地核心驱动力,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导向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落地场景。

商业模式和资金支持同样必不可少。王隽博士表示,能源合同管理(EMC)等多种合作方式,既包括轻资产运行和精细化管理,也包括对需要改造的设备进行资金投入。

新加坡能源集团能够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包括重资产投入改造原有设备,以及提供轻资产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这种灵活性为不同类型项目提供了可能。

全生命周期协同也至关重要。严开权认为,建筑施工企业在全生命周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协调作用。在设计阶段要协同设计单位明确可量化的绿色低碳指标;在施工过程中确保设计参数落实到位;在运营端要做好维保维修和管理提升。这种全生命周期的协同思维,确保了项目从设计到运营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

低碳投入与长期回报的价值平衡

绿色改造难免涉及前期投入增加,如何平衡低碳投入与投资回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从实践来看,需要建立长期主义视角和价值投资思维,通过数据支撑和本土化创新实现综合平衡。

长期主义视角是平衡投资回报的关键。严开权认为,这是短期投入和长期回报的均衡问题,需要从三个层面实现均衡:一是分阶段分期投入,优先聚焦效率高的部分;二是关注社会效益或品牌效益等非经济收益;三是通过政策支持或金融机构支持减轻资金压力。这种思维模式超越了传统的短期财务考量,更加注重项目的长期综合价值。

价值投资思维为绿色改造提供了新的评判标准。王隽博士指出,高可持续性能建筑的运维成本肯定比常规建筑低,因为它需要消耗的资源、能源、水源更少。投资不应该只看成本,更要看价值。如果首次投入的成本能够在后期长期的运维中产生价值,它就不只是成本,同时也是投资。这种价值投资视角改变了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

本土化创新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钟志明介绍了新加坡能源集团的平衡之道:用前沿的设计理念去设计能源系统,同时大量应用中国成熟的制造产品。这种顶尖前沿的设计理念加上国产化资源的模式,能够用经济性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项目路径。集团通过无人值守、远程监控等技术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余热利用等技术提升能效,这些创新举措有效平衡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客户价值的多维提升最终体现了改造项目的综合效益。王隽博士从客户角度分析了绿色改造带来的多重价值:内部客户(楼宇运营商、租户、投资者)获得更舒适的环境、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高的估值;外部客户(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更高满意度;环境客户(各项可持续指标)得到全面提升。这种多维价值创造体系,使得绿色改造项目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如今,新加坡能源集团在中国已布局18个省份和直辖市,锁定约1.8GW的光伏项目和超70000冷吨的区域供冷供热项目。其分布式供冷微网的创新理念,可满足城市更新项目分阶段开发需求,避免初始投资过早投放,免除多方运维后顾之忧。城市更新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建筑的外观焕新,而在于重塑城市的低碳竞争力。只有当政府、开发商、建造商和能源服务商携手共进,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才能真正释放出城市更新的长期价值,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全部评论
懂能帝AI助手
服务商入驻
服务商入驻
资讯投稿
资讯发布
视频发布
视频发布
在线客服
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