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能帝首页 懂能帝首页
|
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攻坚 2030——新型电力系统进入科技创新“无人区”

2025-09-19 17:15
发布者:能源小咖
来源:能源小咖
标签: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电网智能化
6
0
28
分享

从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应用的征途中,各类困难与障碍不断涌现,考验着每一位前行者的智慧和韧性。在这场面向2030年的科技攻坚中,我们应如何统筹谋划?又如何凝聚政府、产业、科研与市场等多方力量?全链条创新究竟该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

当前,能源电力行业正在开展系统性攻坚,既要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效消纳,又要坚决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前沿技术将引发链式突破与系统性变革。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依靠系统性思维——除技术本身之外,还需对政策机制、市场环境、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资金链保障等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量与有机管理。

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将逐步提升。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如何科学谋划“十五五”蓝图,系统布局科技创新方向?本期专题从战略引领、系统协同和全链条实践等多个维度,尝试勾勒出一幅面向2030年的新型电力系统科技创新“攻坚路线图”。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主要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0年时间,未来五年是十分关键的攻坚期。

刚刚过去的7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球的1/3);绿电表现亮眼,当前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这一成就离不开新型电力系统科技的支撑。

在8月26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关键五年,我国在核电、新能源、电网等重点领域已实现国际领先。

从碳中和进程来看,整体技术成熟度仍有待提高。8月29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能源科技创新蓝皮书》,系统绘制了能源科技创新图谱,涵盖非化石能源大规模供给等8大关键方向。

新型电力系统的科技攻坚战,是一场技术进阶,更是一次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刻实践。

_攻坚 2030——新型电力系统进入科技创新“无人区”_攻坚 2030——新型电力系统进入科技创新“无人区”

01

前沿图景:

闯入“无人区”的挑战与机遇

风光无限的新能源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实验室主任汤广福认为,波动性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给电力“发—输—用”实时动态平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属于世界性难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当前,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前沿技术不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升,中国电力科技正迈入多维度“无人区”。

——基础理论的“无人区”。针对4月发生的西葡大停电,怀柔实验室科研团队专家汤涌提出,需要强化气象电力学、电力电子学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机制等基础研究,深入掌握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故障演化机理,精准掌握系统安全稳定本质。

——材料与器件的“无人区”。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团队、王秋良团队在镍氧化物超导、大口径高场超导磁体等方面取得突破,给业界带来极大信心。

——技术融合的“无人区”。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团队提出构建能源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CPSSE)理论与研究范式,正在以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探索破解新型电力系统难题。

攻坚 2030——新型电力系统进入科技创新“无人区”_攻坚 2030——新型电力系统进入科技创新“无人区”_

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冯志强认为,我国在液态空气储能、超导输电、钙钛矿光伏等领域已实现“技术创新+工程落地”双轮驱动,处于国际领跑;在氢电耦合、液流电池等领域通过差异化创新实现并跑。未来需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衔接,如室温超导、钙钛矿稳定性等,以巩固全球竞争优势。

02

排兵布阵: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沙盘”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容量继去年超越火电后,持续拉大与火电的差距,达到16.8亿千瓦(火电为14.8亿千瓦)。

这一结构性转变的背后,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性、有组织的“排兵布阵”。

科技创新布局已形成清晰路径:从“0到1”的原始创新阶段主要由高校和实验室承担,“从1到10”的技术开发和集成验证由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主导,“从10到N”的产业化推广和市场拓展则由更多企业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这一分段协同、权责明晰的机制,正推动能源科技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能力全面提升。

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也在得到改善。怀柔实验室正在积极探索“大兵团”有组织的科研新模式,促进跨机构深度合作与联合攻关。据介绍,该实验室的灵活燃煤发电团队由院士领衔,汇聚了来自华北电力设计院、华北电力大学、哈电集团、西安热工院等十余家单位的近百名科研与工程人员,推动灵活燃煤发电技术实现300兆瓦级、600兆瓦级、1000兆瓦级的三级跃升。其中,300兆瓦级机组已完成示范,核心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冯志强看来,当前科技攻关体系呈现“金字塔—网络”复合结构。“顶端”由国家实验室牵头重大战略任务,细分领域由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撑关键技术攻关;“腰部”由高校与科技领军企业组成创新网络;“底座”则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助等政策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构建技术路线多元、良性竞争的创新生态。

中国科协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所长刘萱表示,当前我国处于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转型的关键阶段,这对耐力和核心突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实验室应聚焦重大战略使命,承担跨学科、跨领域复杂技术攻关,如长时储能、智能电网核心算法和高温超导输电等关键“双碳”技术,以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投入。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源头创新”作用,致力于解决“从0到1”的科学问题,如新型光伏材料设计、氢能催化机理和电网安全理论,通过学科交叉与自由探索夯实理论根基、培育创新人才。

科技领军企业,尤其是能源央企,则承担“产学研协同”枢纽角色,打通“从1到N”的转化通道。它们凭借工程化和市场应用能力,推动实验室成果如新型储能入网和高效光伏材料量产落地,并通过产业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融入创新生态。

03

合力破局:

“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新范式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全部评论
懂能帝AI助手
服务商入驻
服务商入驻
资讯投稿
资讯发布
视频发布
视频发布
在线客服
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