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无人化”驱动新能源运营全面升级!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2025年7月,三峡能源发布行业首部《智能场站规范化建设推广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作为脱胎于国内首个无人化风电场建设经验的标准化文件,《白皮书》系统阐述了智能场站建设所需的转型需求、体系架构、技术方案、实施路径及发展前景。为新能源行业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标准化实施路径。
标准化文件出台的背后,是新能源行业在无人化场站领域开展的一系列试点示范。“无人化”正在深刻改变着行业面貌,在笔者看来,其不止于一座场站的技术革新、效能提升,更是一场关乎整个绿色电力生产逻辑的变革和深度重塑,驱动行业从制造到运营的全面升级。
一座被无人机和“工程犬”接管的风电场
位于宁夏吴忠市的同利第三风电场,是新能源行业探索能源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案例。近日,笔者一行对这个当今世界技术最前沿的“无人化”风电场进行走访,深刻体会了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让风电变得更加智慧高效。
据三峡能源宁夏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特明介绍,为了响应三峡能源集中运维模式的推广,2022年底,宁夏区域的同利第三风电场、灵武光伏电站、绿洲风电场等电站通过网络延伸技术,将电力监控系统运维职能迁移至利通片区检修中心,开启了电站无人值班、区域自主检修、省域集中监控的智能化管理新纪元。
其中,同利第三风电场的“无人化”场站,就是三峡能源与金风科技等产业链伙伴协同打造的无人化升级“样板间”。这个项目配置了总容量7万千瓦的金风科技GW150-3MW智能风电机组,依托“云边协同”技术搭建生命体的中枢神经,让“人类工程师”退居30公里外的利通片区检修中心,从“体力劳动者”转型“算法牧羊人”,以“人机协同”模式开启无人化风电场运维新生态。
“场站采用‘三替代’来实现智能化转型:一是用机器替代人工操作行为;二是用算法模型替代人工巡检的标准设定与判断过程;三是用智能感知设备替代人工对设备的巡检、观测与识别工作。”张特明指出。
在检修中心,笔者看到工程师通过云边协同系统,远程管理场站的工程犬、无人机、轨道机器人执行场站巡检、风险识别等日常检修任务。这样的日巡检目标有353个,覆盖场站5000+巡检点位,全部依靠场站近300台智能设备完成。
同利第三风电场核心运营数据显示:基于人机协同的“无人化”风电场正式投运后,场站现场故障率、维护成本及人工巡检工时均大幅降低,安全性能提升3-5倍,综合人效提升超过27%。实现了集中监控、故障预警、智能巡检三大关键环节的人员效率大幅提升。
场景应用,标准先行
当前,行业各方对无人化的理解和实施存在差异,造成了新能源“无人化”建设呈现出千人千面的状态。这也更凸显出三峡能源同利第三风电场无人化实践的重要价值。想要“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模式快速推进下去,首要的是推动行业认知趋于同频,明确无人化的发展方向。
“三峡能源在战略层面高度契合国家能源转型政策方针,已制定出智能场站建设的具体、系统性方案,目前已在宁夏、甘肃、青海三个省份同步开展试点工作。我们结合不同应用场景、特点及问题进行探索与尝试,旨在为后续大规模推广储备方案、积累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张特明说。
因此,在同利第三风电场实现“无人化”运营后,也就有了文章开篇所提到的,由三峡能源牵头,联合金风科技共同起草的《智能场站规范化建设推广白皮书》智能化电场分级标准。该标准参照无人驾驶的分级逻辑,将智能化水平划分为四级,并规范了不同等级管理模式的规范、设备层面应达到的要求,以及场站建设需具备的条件。
可以说,《白皮书》的发布是三峡能源在新能源智能化转型领域进入新阶段的重大里程碑之一。目前,三峡能源已有6座电站完成智能场站建设,超过20座电站启动内部立项,计划于2025年全面启动建设。后续,新建电站的智能化配置将在可研、立项以及投资决策各个环节进行研究部署。
金风慧能副总经理马辉表示,规模化部署是解锁新能源无人化场站指数级价值的核心密钥——理想状态下,如某区域内有5座5万千瓦风电场,依托该系统进行区域级L3无人化改造后,全域可比传统人工场站节省20人,人机效能提升至1.67万千瓦/人,成为真正的“御风者”。
目前,三峡能源和金风科技也正在联合推动智能化分级标准从行业层面进一步向国家标准迈进,以促进无人化场站在全行业的推广建设。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697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