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三大台风+洪水 广西光伏电站怎么样了?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极端天气频发,已成为气候变暖下的“新常态”。
9月底至10月初,广西刚刚经历超强台风“桦加沙”的重创,马上又迎来了“博罗依”“麦德姆”两大台风的侵扰,短时间内三大台风连袭,导致风雨叠加暴击。特别是台风“博罗依”,虽未在中国大陆登陆,但却在广西沿海地区等地掀起8~9级狂风,影响更甚的还有极端强降雨。
据水文监测,自9月28日起,广西崇左、百色、防城港等地开始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直至10月7日,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的累计雨量仍达到87.5毫米。持续降雨下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水位暴涨,广西左江、右江、郁江等主要江河水位全线出现超警洪水,截至11日8时,仍有9条河流13个水文站超警0.01米至4.77米。
街道被淹、商铺进水、民房浸泡,基础设施在洪涝中受损严重,部分区域陷入停水停电、交通中断……一线灾情牵动人心的同时,于光伏从业者而言,激发的更是对于极端气候下光伏电站安全的拷问和思考。
(广西右江鱼梁库区里拉沟水面光伏项目洪水时)
(广西右江鱼梁库区里拉沟水面光伏项目洪水退后)
在此,硬币的一面是电站工程“上下翻飞”甚至“全军覆没”,当然还有屹立不倒、安然无恙。
漂浮式电站,稳过“大考”
广西右江鱼梁库区里拉沟水面光伏项目,项目容量27MW,2018年建成投运,至今已并网运营七年时间,其正坐落于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右江鱼梁库区消落区里拉沟。
从水文关系上看,里拉沟直接与右江相连,是右江鱼梁库区消落区的一部分,而右江干流水位高涨,必然会对库区、沟岔内的水体下泄产生顶托作用,使得里拉沟等局部区域水位壅高,洪水消退速度减慢。当地项目相关人员介绍,里拉沟水面光伏项目设计水位102.78m,为50年一遇标准,洪水最高时标尺已被淹没,最高水位达到105m。
(被淹没的标尺)
然而,三大台风肆虐、超大洪水冲击,里拉沟漂浮式光伏电站仍然稳健运行,背后支架系统可谓克险制胜的关键“杀手锏”。该项目采用了同景新能源科技(江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景新能源)的水面漂浮系统,其中锚固系统在此次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锚固系统是将漂浮在水面上的光伏电站稳定系泊于设定位置,使其在一定幅度内适应水位波动,同时避免因水流、风浪、潮汐等自然因素导致支架移位、晃动甚至倾覆,确保光伏电站能够持续、高效发电的关键部分。锚固系统一般由锚固基础、连接件和锚绳组成。
同景新能源锚固基础由钢筋混凝土组成,内部配有钢筋,两面各具有3个锚爪增加抓地力;与此同时,锚绳采用316L不锈钢丝绳,负责将锚固基础的拉力传递到光伏支架上。进一步拆解,其独特优势在于采用了10m水位自适应、高低水位兼容设计,可适应大幅水位变化,加之<30°的小角度锚链,减少水位波动影响,增强锚爪抓地力,提升抗风性能,并且具备悬链线张紧技术,保持锚链恒张力,确保方阵受力均衡。
(同景锚固基础示意图例)
作为沉浸光伏行业近二十年的“老兵”,同景新能源各类光伏支架系统累计应用达到20GW,承接的EPC光伏电站总容量已高达5GW以上。破解土地困局、充分发挥水上光伏电站高效发电优势,近年来,同景新能源已成为开拓水上漂浮支架的先锋部队。
除上述锚固系统外,水上漂浮支架的另外两大系统——浮筒系统和支架系统,同景新能源均形成了独特方案。如漂浮光伏电站的一切前提,也是支撑光伏方针的关键所在:浮筒系统,业内传统厂商主要采用HDPE材料,主流工艺是吹塑成型,但在户外环境下受紫外线照射、氧化等因素影响,塑料易老化、变脆,甚至一旦浮筒出现微小破损,就可能导致整个浮筒漏水下沉。对此,同景新能源独辟蹊径,采用5052铝镁合金顶板+304不锈钢底板包裹食品级Eps泡沫的实心结构,不仅兼具抗老化、耐腐蚀、环保等优势,而且即使部分破损也不会失去浮力,确保支架安全,有效延长使用寿命至25年以上。
支架系统,同景新能源坚守钢结构支架,强度更高,无论是枯水期、半枯水期时均能屹立于河床,不会造成支架损坏。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于吹塑浮筒式漂浮支架连接采用塑料耳板连接,同景支架系统整个方阵受力节点均由钢结构传递载荷,浮体仅提供浮力,不承受拉力,避免受到过大的水平荷载损坏。此外,组件、电气、通道浮筒、走线浮筒各支架单元间采用柔性连接,可适应波浪起伏变化,并且柔性连接采用销轴结构,可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钢结构折断。
值得重视的是,材料、结构上的高标准,但同景新能源也并未放弃成本上的优化,其主要选择了在安装及后期运维上发力。据悉,同景新能源主要采用“地面预装+水中拼接”模式,先在地面完成支架安装,再推入水中,通过拖船移动后用销轴连接,最后固定锚链,该方式较传统水上逐件安装大幅缩短工期;运维方面,同景新能源在方阵南北方向设置通道,东西向交错布局,运维人员可轻松到达每个点位,而且运维通道与电缆桥架相结合,节省空间的同时便于线缆检查。
聚焦当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仍需加速,然而土地困境、消纳矛盾已然凸显,在此背景下,自然资源更加优越、更靠近负荷中心的水上区域亟待挖掘,而兼具质量、寿命、性价比,且历经规模化应用和极端环境考验的水上解决方案显然为此提供了必须且必要的前提条件。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32粉丝:1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老余懂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