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能帝首页 懂能帝首页
|
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价格法出手,能否终结全球储能“自杀式”价格战?

2025-07-30 17:52
发布者:能源小咖
来源:能源小咖
标签:储能市场储能电芯储能系统
2
0
12
分享

国家对恶性价格竞争的治理从强调“防止”到“整治”再到“法治”,能否让储能行业走出恶性低价竞争的泥潭?

目前,储能行业深陷价格战,市场价格的下跌远超技术降本的幅度,市场均价已经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恶性低价竞争已从国内蔓延至海外市场,海外储能项目的中标价正在快速追平国内市场。

中国储能产业已经在全球占据领先优势,但在这场“自杀式”价格战中,没有一家中国储能企业是赢家。

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价格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进一步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要完善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

这就意味着,中国对恶性价格竞争的治理从法律层面再升级。从“防止”到“整治”再到“法治”,强调了对“低价倾销”和“价格欺诈”的监管与处罚力度,为当前储能市场盛行的“赔本赚吆喝”行为划定了法律红线。

价格跌破成本线,全行业深陷亏损

近年来,中国储能产业在政策激励与资本狂热驱动下,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并迅速滑向了残酷的“内卷”竞争。

2022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大规模产能集中释放,储能电池价格在一年内近乎腰斩,部分企业为了保住现金流不惜低于成本价抛售电芯,行业毛利率断崖式下跌。

电芯价格腰斩,也带动储能系统价格雪崩,国内大储中标价格屡创新低,企业为了争夺有限项目份额,竞相压价,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提升的空间被严重挤压。

对行业发展而言,价格下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源转型的基础必须实现风光储平价,另一方面,无休止、无底线的价格下降不仅让全行业苦不堪言,也为行业埋下巨大的安全风险。

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指出,2025年,储能行业降本进入了深水区,技术降本的速度明显减缓,加上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已无法支撑惯性下滑的市场报价。

高工储能分析,当前储能产品正处于“换代”的过渡阶段,314Ah电芯成本趋稳,加上近期碳酸锂价格小幅“反弹”,多家电芯企业处于满产状态,今年上半年,储能电芯价格仍逐渐企稳在0.26-0.32元/Wh这个低价区间。

不过,储能系统价格仍在下探。今年上半年,2h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0.558元/Wh,同比下降27%,4h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0.448元/Wh,同比下降69%,有部分企业报价甚至下探至0.4元/Wh以下。

田庆军表示,2022年下半年至今,储能系统的价格跌去了接近8成。这其中,市场价格的下跌远超技术降本的幅度,目前的市场均价已经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这种环境下,部分储能厂商为了生存牺牲品质来提升成本竞争力,一些海外退货电芯、闲置超半年电芯等质量不达标电芯正在通过低价竞争流入国内市场,不仅加剧了行业的恶性低价竞争,也对储能安全带来挑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损害的将是全行业的利益。

在过去新能源强制配储的政策下,储能电站普遍存在建而不用的情况,因此,储能电站的安全问题尚未真正显露出来。

今年年初136号文取消新能源强配后,储能产业全面市场化,这就意味着储能电站开始进入常态化高频调用,低价低质储能产品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安全风险。

田庆军强调,低于成本价销售是行业安全和质量问题的根源。

去年至今,已有阳光电源、华为、比亚迪、远景储能、天合储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阿特斯、科陆电子、瓦锡兰、Fluence、思格新能源、国网浙江综合能源等超过13家储能企业完成了储能电池舱大规模火烧测试。

已充分证明,在极端情况下,储能系统仍然可以做到燃烧而不蔓延,储能安全可以通过产品设计来实现,但是当报价低于成本,部分企业为了生存选择了牺牲产品品质和安全。

内卷外溢,低价“屠刀”挥向海外

极致的内卷压力迫使中国企业加速出海。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口规模达200GWh,预计2025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口将超300GWh;2024年储能系统出海订单超43.9GWh,较2023年同比增长527%。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除了配套其他中国集成商制造的系统出口,国内储能锂电池直接供货海外集成商,以及电池企业直接以系统产品出口的比重显著增加,电池厂商正从核心部件供应商,加速转向直面终端业主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根据GGII统计,2024年储能锂电池直接出口的比重达35%,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45%。2025年上半年,电池企业贡献了交流侧储能系统出货量中高达36%的份额而2023年和2024年,这一占比只有12%和23%。

越来越多电池企业绕过国内系统集成商直接出口,进一步加大了国内系统集成商的竞争压力。为了拿下海外大项目,储能企业“价格战”的打法也复制到了海外市场。

然而,即使中国储能产业链已在全球构建起绝对领先的优势,中国储能企业凭借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横扫中东、非洲、欧美等主要市场,在极致的内卷竞争下,许多企业不仅没有形成溢价能力,连合理的利润难以赚到。

田庆军认为,价格竞争曾经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偏离初衷。恶性价格竞争带来质量和安全隐患,蔓延到海外市场。储能行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危险的“恶性循环”。以恶性价格战为标志的内卷式竞争,正在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代价,损害国家和全行业利益。

海外储能市场商业模式成熟,投资回报可观,同时对储能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存在巨大的合同履约风险,这就需要较高的利润水平来缓冲,一旦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可能导致后续出现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甚至影响整个中国储能产业的全球化。

这种“极致低价”的恶性竞争不仅会让中国储能产业脱离健康发展的正轨,也会引发海外市场的强烈反弹:美国IRA法案、“大而美”法案设置越来越高的本地化生产壁垒,欧盟酝酿更严格的产品准入标准。

多个国家已对中国电池、光伏相关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中国储能的“低价出海”之路,或也将面临巨大的合规与贸易风险。

田庆军表示,储能反内卷的关键是行业的自律。尤其是龙头企业要以身作则,既要保持价格定力,也要持续加大投入,通过技术创新、价值创造来构建行业门槛,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实现储能行业的理性繁荣。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5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再次明确表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2024年以来,多个储能行业协会和机构相继召开会议,阳光电源、宁德时代、远景储能等多家头部企业参与,明确提出反对低于成本价中标等,以行业自律公约倡导"反内卷式竞争",但从今年上半年招投标市场来看,这种自律公约收效甚微。

遏制“自杀式”低价倾销迫在眉睫,《价格法》或将为深陷价格战漩涡的储能行业扭转方向。

《价格法》明确禁止“以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这就为当前储能市场盛行的“赔本赚吆喝”行为划定了法律红线。

监管部门将对长期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进行精准识别与严厉处罚,此举将迫使企业筑起理性定价的“底线”。

《价格法》修正草案的出台,或将首先在招投标项目上率先发挥效果,进一步传导到其他市场。当“价格屠刀”被法律约束入鞘,真正的“技术利剑”才能锋芒毕露。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全部评论
懂能帝AI助手
服务商入驻
服务商入驻
资讯投稿
资讯发布
视频发布
视频发布
在线客服
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