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能源绿 中国策——写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如何感知中国能源版图上那抹跃动的“绿意”?
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黑黢黢的煤炭不再只是燃料。从黑到白、从白到彩,一块煤裂变为一滴油、一根丝、一块布,“七十二变”走进百姓生活;
放眼甘肃酒泉风电基地,连绵风机挥动巨臂,捕风为电,汇入条条特高压银线,昼夜不息向东奔腾,化作璀璨灯火点亮万家;
漫步安吉余村,昔日的矿山已变青山,太阳能路灯沿道排列,民宿屋顶的光伏板持续蓄能,村民驾驶着新能源汽车穿梭其间,全村的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达成平衡;
……
“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已转变为能源版图的青绿巨变。
当每一克碳被精准“捕捉”,每一缕光被高效转化,每一度电被智慧调度,这抹“绿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密度,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书写能源革命的“中国策略”。
看“压舱石”的蜕变
毛乌素沙地边缘,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基地(以下简称“国能榆林化工”)高塔林立。在这里,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经过精密的煤气化装置,正被转变为一粒粒洁白的聚乙烯颗粒。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基地每年消耗的400万吨煤炭中仅有100万吨被用作燃料煤,更多煤炭被转为化工产品原料,“点煤成金”,迈向高端新材料产业。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但煤炭消费也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为煤炭行业前行指明方向。
从国能榆林化工的转型发展,得以窥见我国煤炭利用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性转变。2024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3.2%,比2012年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
煤炭产业的绿色变革,不仅体现在利用方式的创新上,更延伸至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治理中。
望向祖国东部科尔沁草原深处,国家电投霍林河矿区呈现别样风景——昔日的排土场上,沙棘挂满红黄色果实,红豆草绽放着红花,与繁茂的牧草相互映衬,生机盎然。
“采一方煤,留一片绿”的理念在这里化为现实。
截至2024年末,霍林河矿区所属五座露天煤矿实现了生态修复治理率、地表腐殖土利用率10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植被覆盖度超90%,土壤养分显著提升。这片重焕生机的土地,正是传统矿区向绿色家园蜕变的缩影。
视线转向传统油气产区,协同发展的“绿意”同样蔓延——
8月13日,吉林松原,中国石油吉林油田的废弃井站场上,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并网设备,将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接入油田电网,直接为生产作业区供电。
这些曾因资源枯竭而闲置的“井站场”,如今变身为“发电站”。现场负责人介绍,眼前这个15万千瓦风电、光伏自发自用项目,可满足该油田22%的用电量需求。
油气开采的另一端,中国石化“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现场。
捕集提纯后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输送至胜利油田,利用二氧化碳驱油,在实现碳安全封存的同时,还可提高原油采收率。
“CCUS可以实现石油增产和碳减排双赢,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经理屈龙涛告诉记者,该项目驱油效率可提高25%以上,采收率可提高12%以上。
传统能源要兜底保障,要增储上产,更要与新能源协同共进。
“中国策”给出的答案是:老树发新芽——
在资源富集地稳步实施风光水(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建设;
在煤矿工业场地、采煤沉陷区、电厂闲置空地、油气矿区等区域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
通过开发海上风电为油气平台提供绿色动力,为传统能源生产开发、加工转换提供清洁用能;
探索氢能管道输送,在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
“老树发新芽”的智慧,不仅在于传统能源自身的绿色嬗变,更在于其主动为新能源腾挪空间、提供场景,在协同融合中开辟能源体系整体升级的新路径,让传统能源的“稳”与新能源的“进”同频共振。
看“生力军”的崛起
“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
“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要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
……
习近平总书记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对能源发展形势进行深刻分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如今,行走于祖国大地,从广袤原野到无垠草原,从城市街巷到绵延海岸,一幅壮阔的绿色能源画卷跃然眼前——
水电大坝巍峨矗立,将奔腾江河化为清洁能源;风机叶片舒展转动,光伏板阵铺向天际,与起伏丘陵、蜿蜒河流相映成趣;绿色建筑在城市间拔地而起,玻璃幕墙与光伏构件融为一体……无处不在的“风光”律动,是我国能源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生动映照。
国家能源局于最新公布的两组数据足以见得——
一是“双超”。“继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后,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
二是“倍增”。“今年上半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较去年同期翻一番。”
新能源实现跃升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我国联通东西、覆盖城乡、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的坚实托举。
“电力高速”贯通山河——
我国已自主研制全系列特高压交直流设备并实现大规模应用,代表着国际电力装备的最高水平,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了坚实骨架。
从西部戈壁到东部沿海,一条条特高压线路如巨龙横贯东西:
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以世界屋脊般的电压等级架起云端长廊,年送电量超600亿千瓦时,将西北戈壁的风之絮、光之缕,织成滋润华东平原的“绿色甘霖”。
滇西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裹挟着澜沧江的奔涌与云贵高原的浩荡,每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注入超200亿千瓦时清洁动能,似“绿电银链”串联起山川与湾区。
这些纵横捭阖的“电力天路”,将西部戈壁的风、高原雪域的光、江河奔涌的电编织成网,每年数以千亿千瓦时计的绿电跨区流动,既破解新能源“就地消纳难”难题,又为中东部负荷中心注入低碳动能,在供需动态平衡中筑牢新型电力系统的韧性根基。
“绿电航母”海陆并进——
作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新高地,风光大基地正以雷霆之势崛起。
看陆上。库布齐沙漠的“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百万片光伏板在沙丘间铺展,数千台风机在戈壁上挺立。一边“锁”黄沙,一边输绿能,书写着“向沙要电”的生态诗篇。
看海上。福建平潭风电场,共建设了11台海上风电机组,包括目前全球已投产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11兆瓦。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上网电量3.6亿度,每年可替代10.38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8.38万吨,将为深远海上风电的开发、运维探索更多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毛细血管”浸润城乡——
新能源发展的“星火”,更在万千城乡形成“燎原”之势。
工业园区里,光伏板成了厂房的“新屋顶”。成都市双流区特锐德川开电气工业园内,厂房屋顶1.5万平方米光伏发电组件,在烈日下闪闪发光。屋顶光伏解决了园区1/3左右用能,降低了白天近一半的尖峰负荷。
城镇乡村,“零碳社区”的图景渐次展开。上海市松江区泰晤士小镇社区,一款太空漫步健身器引得附近居民围观。这台设备顶部安装了光伏发电板,踩动踏板,屏幕便会亮起,速度和热量数据旋即显示。一旁的休闲长椅,则为居民随时随地充电提供便捷。
地下车库,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化身“移动储能”。在山东省济南市鲁能领秀城小区地下停车位,业主熟练地将充电枪插入电动汽车接口,指尖轻点手机,充电桩显示屏上随即弹出放电提示。从传统模式下的电力负荷转为可调节的电力资源,如今普通百姓通过参与车网互动,获得了向电网售电的新收益。
从大电网的互联互通到小项目的生态融合,贯穿这跨越式发展的,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主线。
每一座风电场建设前都要开展生态影响评估,避开候鸟迁徙通道;每一片光伏园都要预留生态廊道,保障动植物栖息;每一条输电线路都优先采用地下电缆,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这种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始终,推动新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从大基地的“板上发电、板下治沙”,到社区项目的“自发自用、绿电共享”,再到车网互动的“削峰填谷、灵活调节”,新能源不仅重塑能源结构,更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各个角落,成为驱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动能。其崛起不仅是量的倍增,更是发展方式质的跃升,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本报记者王怡、周倜然、赵坤、白宇、邱燕超、冯聪聪、李东海对本文亦有贡献)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239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老余懂能源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DND9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