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能帝首页 懂能帝首页
|
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能源兴藏 与山河共生——中国华能扎根西藏21年发展纪实

2025-08-23 15:03
发布者:能源资讯
来源:能源资讯
标签:华能集团电力央企火电
5
0
17
分享

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见证着雪域高原的沧桑变化六十载风雨兼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实现历史性巨变,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男儿上高原,雪山峡谷连。长河险滩走天堑,道阻路险汗撑船。征途多艰难,白发任谁看?擘画西藏路漫漫,水能兴藏梦未圆。敢不整装重抖擞,明月走边关。”这是中国华能一位在藏员工工作所感,也是中国华能扎根西藏21年来,从“水能兴藏”到水、风、光多种绿色能源全方位助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艰辛历程写照。

2004年,中国华能在发电央企中率先进入西藏,积极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承担资金、技术和人才援藏任务,开始了电力援藏的漫漫征程。

华能人凭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言辛苦、奉献不计得失”的精神信念,在雪山下扎营,在峡谷间建坝,在风沙中架设光伏板、吊装起风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在“世界屋脊”建起一座座电站。点亮雪域之光,驱动发展动能,中国华能与山河共生,守护西藏格桑花开。

电力援藏先锋 点亮雪域之光

2009年9月,西藏拉萨市和阿里地区电力供应紧急告急,中国华能主动请缨,调派中坚力量,出资3亿元,无偿紧急驰援拉萨10万千瓦、阿里1万千瓦2个应急过渡电源项目。

隆冬的拉萨,寒风卷着沙砾拍打在临时搭建的工棚上,“呜呜”作响。

“大家一起再加把劲!咱们让藏族同胞过个亮堂年!”时任拉萨和阿里地区应急过渡电源援建任务协调小组组长、中国华能工程师姚更正对着对讲机喊道,他的声音因缺氧显得有些沙哑,哈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空气中。他裹紧棉衣,紧紧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有条不紊地指挥,只为拉萨10万千瓦应急电源项目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并网。

为尽快让藏族同胞用上放心电、安全电、满意电,拉萨应急过渡电源援建任务全体建设者迎风冒雪,在海拔近4000米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设备异地采购、运输难、工期紧张、冬季施工条件恶劣等困难,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开工后仅用100天就安全、快速、高质量地实现了首台机组投产,用114天建成并投产4台机组,与国内同区域、同类型机组建设周期相比,缩短了6个月工期,在雪域高原创造了“华能速度”的奇迹。

当地的藏族老人拉巴激动地说:“以前晚上只能靠酥油灯,现在灯一亮,屋里跟白天一样!”

2009~2010年底,中国华能援建的西藏最大火电厂——拉萨东嘎电厂和海拔最高的火电厂——阿里狮泉河电厂共11万千瓦应急过渡电源项目先后全部建成,为藏中电网增加了20%的供电能力,极大缓解了西藏“十一五”末至“十二五”初期冬季缺电问题。

峡谷水电丰碑 攻坚彰显担当

“十一五”时期,西藏中部能源基础设施仍然落后,能源供应体系不健全,能源消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冬季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面临着严重缺电的形势。为尽快实现缓解西藏电源紧缺问题的目标,亟须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座规模电站。秉承“三色文化”使命,中国华能践行央企责任,挺膺担当,主动承担起在西藏艰苦地区建设电站的重任。

2007年,华能藏木水电站启动筹建。在海拔3300米、昼夜温差超过20摄氏度的高原施工,从材料运输到现场施工,许多问题前所未有。这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次极具开创性的工程实践。

时任华能雅江公司基层单位副总工程师的王小江,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华能,投入到藏木水电站的建设中。用他的话说,他有一个建设大电站、造福藏族同胞的梦想。

8年间,王小江和同事们奋战在雪域高原,克服高寒缺氧等诸多困难,在峡谷中架起塔吊,在激流上筑起大坝,在“世界屋脊”上建起了西藏首座大型水电站,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5年,华能藏木水电站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有效缓解当地严重缺电局面,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能源保障。藏族向导捧着哈达送到工地,激动地说:“感谢华能人,是你们把光明带给我们,更把未来的希望也带给了我们,扎西德勒!”

“征战”雪域高原二十多年后,王小江从小王变成了老王,从学徒变成了专家。在参与了多个电力项目建设后,他写下了“男儿上高原,雪山峡谷连。长河险滩走天堑,道阻路险汗撑船。征途多艰难,白发任谁看?擘画西藏路漫漫,水能兴藏梦未圆。敢不整装重抖擞,明月走边关。”

与王小江一样,无数奋战在西藏能源电力项目建设一线的华能人,他们远离家乡、亲人,几十年如一日,用坚韧与创新,忠诚与奉献,守护着“在藏、建藏、兴藏”的初心与诺言。

助力墨脱“脱墨”  修建希望之路

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墨脱,素有“莲花秘境”之称,曾经这里饱受缺电困扰。在扎西的记忆里,中国华能到来前,墨脱县城总是“一半亮、一半黑”,卖得最好的商品是酥油灯。

“十二五”期间,中国华能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了西藏缺电少电重灾区——墨脱县的电力援藏任务。

2015年2月,随着35千伏帮辛乡变电站帮登线合闸成功,墨脱县告别了无电历史,实现了全县电网全覆盖;援建12座微型水电站和5个35千伏级变电站,建成电力调控中心1座;建成装机6000千瓦的亚让电站,架设约273千米输电线路,初步建成“调控一体、智能输配”的可再生能源局域示范微电网,大幅提升了全县用电质量,解决了墨脱县4033户14674人的用电问题……一串串数字,记录着中国华能在墨脱县电力援藏的成果。

“发电机启动那晚,我家孩子趴在窗户上一直看着门口的灯,说‘星星在家门口’。”扎西回忆说道。

墨脱县域电网建成后,中国华能继续“转战”墨脱民生工程建设。

“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这是墨脱县以前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每逢大雪封山,这里就会有9个月与世隔绝。为打通进“墨”通道,中国华能投资修建了全长67.22公里的派墨农村公路。

该公路沿线最大落差约2900米,气候多变,雪崩、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中间还需穿过多个地震带,施工难度极大。2021年,历时7年建设的派墨农村公路全线联通,使林芝市至墨脱县通行时间由原来的近12小时缩短至4小时左右,并与扎墨公路形成进出墨脱的交通环线,改变了墨脱县冬季交通“孤岛”困境。

乘势捕光追风 澎湃绿色动能

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山南市曲松县,装机规模25万千瓦的华能加娃光储电站如浩瀚的“蓝色海洋”镶嵌在雪域高原,这是西藏已建最大光储一体化工程,更是高原清洁能源开发的里程碑。超50万块双面单晶硅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880台逆变器与78台箱式变压器组成的“电力矩阵”,每年将4.8亿千瓦时清洁电力注入雪域电网,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0万吨。项目储能系统可存储白天多余的电能,在夜间连续4小时输出20万千瓦时电量,有效提升当地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技术创新让生态与发展携手并进。华能加娃光储电站的光伏支架以28°最佳倾角舒展,1.5米的离地高度为牧草生长留足空间,“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图景成为现实。与此同时,电站的高海拔牧草实验场里,新培育的草种正扎根生长,让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共谱和谐乐章。

从酥油灯下的守望到光伏板上的阳光,从电力短缺到新能源蓬勃发展,从海拔3600米到5050米……21年来,中国华能在藏新能源版图遍布雪域高原各地。近年来,中国华能紧紧围绕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目标,主动融入西藏“一基地、两示范”绿色发展格局,已先后建成10座光伏电站,正在建设高海拔风储项目,不断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截至目前,依托华能雅江公司,中国华能在藏累计完成发电量超278亿千瓦时,以占西藏电网16%的电力装机量,贡献了全区四分之一的电力供应,切实发挥了电力保供“顶梁柱”作用。

守护高原生态 共筑美丽家园

西藏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自然资源丰富、恢复周期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中国华能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动电站建设运营与西藏发展和民生改善共同进步,努力打造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的“华能西藏样本”,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近日,华能拉萨市南北山绿化工程惊现“稀客”——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唇鹿。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白唇鹿对栖息地的要求极为苛刻,需要连续的灌丛、草甸植被覆盖,依赖清洁的水源和未被干扰的生态环境。2021年,中国华能投资3800万元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承担3900亩绿化造林任务,完成45万余株苗木栽植。白唇鹿这位“稀客”的到来,充分印证了中国华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高质量推进西藏生态保护的最新成效。

在华能藏木水电站的鱼类增殖放流站,技术员刘伟正小心翼翼地将数千尾裂腹鱼放入雅鲁藏布江。为了保护雅鲁藏布江的鱼类资源,中国华能投入上亿元,在这里建成了全国海拔最高的鱼类保护设施。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对鱼类进行精心呵护,科学监测、喂养,确保它们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繁衍生息。截至目前,华能雅江公司已成功繁育出一级保护鱼类尖裸鲤,特有鱼类拉萨裸裂尻鱼、巨须裂腹鱼等七种鱼类,雅江中游累计增殖放流超174.2万余尾鱼苗。

海拔4500米的拉杰雄山上,成群的牦牛正在华能加娃光储电站内悠闲地“散步”,品尝着光伏板下新鲜的牧草。藏族牧民吆喝着,赶着牛群走过光伏板间的通道,清脆的牛铃声在光伏阵列间回荡。

在派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华能投入1.8亿元采购全断面双护盾硬岩掘进机(TBM)进行多雄拉特长隧道施工,减小了爆破施工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扰动,并按照不同海拔高度生态分布情况及特点,投入250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在沿线路基路肩和渣场区栽植灌木、乔木3300余株,累计撒播灌草花超过17万平方米,对200余株胸径大于80厘米的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对21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实施避让或就近移栽保护。华能雅江公司还修建了西藏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站,并按照“一树一保一责任”的原则,对施工区内的名贵树木避让并挂牌保护,先后开展猕猴、棕熊、黑熊等14种国家保护动物的督查保护工作。

书写民生答卷 绘就幸福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今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中国华能迅速部署电力保供和抗震救灾工作,在藏企业迅速加强电力设施运行监视,清查受灾影响情况,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全力做好电力保供和抗震救灾工作,保障灾区群众温暖过冬。经过连夜准备,饮用水、棉被、防寒衣物和食品等救援物资于1月8日一早紧急送往地震灾区。与此同时,中国华能还向西藏地震灾区捐赠2000万元,用于支持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多年来,中国华能在藏累计援助资金约3800万元,通过投资带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方式提升当地群众生活水平;连续派出14批次176人进驻11个村,开展“强基惠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国华能累计投资4亿元改造西藏乡村道路,让更多的村庄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困境;先后投入630余万元支持科教文卫事业,新建了学校、卫生院,改善了当地的教学和医疗条件。中国华能承担墨脱县“精准扶贫”任务,实现140户人家脱贫;投入捐资助学资金87万元,对左贡县辖区内建档立卡和低保户家庭435名在校大学生开展高等教育帮扶。

依托工程建设,中国华能在藏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务工,累计用工超11000人次,为当地群众增收超3.5亿元,为项目当地群众提供长期就业岗位近600余个,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西藏籍员工占比达到30%。

华能加娃光储电站建设期间,华能雅江公司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开展光伏技术专项培训,以参工参建方式打造技术就业新平台,持续提升当地农牧民“造血”功能。据统计,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共吸纳当地农牧民务工1000余人次,通过租赁当地机械设备等措施,累计为当地百姓增收1400余万元。

“我现在每月能挣钱,还能学技术。”曾是贫困户的洛桑,如今在华能藏木电站当上了运维工,家里盖起了藏式新房,娶了媳妇,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喜马拉雅的雪山见证了雪域高原的阔步前行,雅鲁藏布的江水涌动着澎湃创新的活力。千山万水,不曾忘记初心。当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点亮藏家新居,锅庄舞前一张张欢乐的笑脸是这一路坚定前进的回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华能将牢记嘱托,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持续夯实西藏清洁能源开发、电力保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重大责任,与各族同胞一道,为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携手奋进,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全部评论
懂能帝AI助手
服务商入驻
服务商入驻
资讯投稿
资讯发布
视频发布
视频发布
在线客服
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