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国家发展改革:加快推进招标投标法修订、推动招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8月29日上午10:00,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8月份新闻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有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先生、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先生。通报近期发改委推动出台的三项政策举措,第一,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第二,《关于以城市为单元整体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通知》,第三,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就《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行为规则》按照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并重、事前引导和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的思路,从引导经营者依法自主定价、规范价格标示和价格竞争行为、构建协同共治机制等方面,为经营者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引,旨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本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8月23日至9月22日,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
问题:招投标市场秩序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但是部分乱象受到企业广泛关注。去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请问一年多以来,招投标改革的进展和效果如何?
答: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招标投标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正如您提到的,招投标领域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影响了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损害了公共利益。去年以来,针对交易壁垒难以破除、交易程序不够便利、违法乱象隐性变异、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认真抓好《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落实,加快推进招投标制度机制改革,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抓制度建设,招投标规则进一步优化。具体包括“三个新”。实施评标专家管理“新国标”,修订出台评标专家管理办法,加强专家全周期管理。制定中央企业采购“新指引”,印发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的指导意见,推动中央企业以性价比最佳、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优为目标实施采购。明确公平竞争“新标尺”,落实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修订废止违反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500余件,着力破除招投标领域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所有制歧视。
第二,抓数智赋能,招投标效率和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在流程上,推行“阳光交易”,全面实行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今年1—7月,发布招标计划公告12万件,提前公示招标文件4.8万件。在方式上,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智能评标、围串标识别和招标文件合规检测,推广远程异地评标和“双盲”评审改革,也就是评标专家“盲抽”、技术标“盲评”。今年1—7月,开展远程异地评标4.2万次,同比增长27.3%;实施“双盲”评审5.3万次,同比增长32.5%。在交易服务上,搭建移动数字证书(CA)“一张网”,统一全国各地区数字证书标准,企业跨地区投标时不再需要“投一个标换一把锁”。今年1—7月,开展异地CA互认25.3万余次,数字证书使用成本降低约50%。
第三,抓行业治理,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对于投标人,重拳整治围串标活动,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违法犯罪线索,打掉一批职业犯罪团伙。对于评标专家,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组织全国评标专家清理,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同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发布串通投标犯罪的代表性案例,曝光各类招投标违法犯罪案件近2000起,形成有力震慑。一年多来,招投标改革稳步推进,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更加积极。今年1—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6万家,同比增长11.9%;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推进招标投标法修订,完善招标人主体责任落实、招标代理机构管理等制度机制,推广全国统一的远程异地评标和专家库共享技术标准,有序拓展招投标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强化监管机制创新,加大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推动招投标市场继续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问题:《意见》提出了“人工智能+”的3个阶段性目标,主要有什么考虑?
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为确保“人工智能+”行动稳步有序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对行动目标进行了深入论证。实施“人工智能+”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在快速迭代演进中,各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特点也不相同,需要充分遵循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业务复杂度以及行业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为此,文件提出了3个阶段性目标:第一个阶段是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这一阶段,强调要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未来一到两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要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6大领域,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打开局面,取得实效。
第二个阶段是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这一阶段强调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要实现更全面系统的融合应用,人民群众广泛享受到智能软硬件带来的服务,让人工智能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通用引擎。
第三个阶段是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目标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要聚焦构建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新形态,推动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总的看,通过设定3个阶段性目标,有利于让我们在人工智能技术不确定性与发展确定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路径,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谢谢!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378粉丝:51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