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虚拟电厂的陕西实践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在黄土高原与秦巴山脉的环抱中,陕西这座以煤炭、油气为标签的资源大省,正经历着一场绿色蜕变。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陕西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双重使命。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虚拟电厂这一新兴业态,以“看不见的电网”形式,将分散的绿色资源编织成网,为资源大省挖掘绿色财富开辟全新路径。
从资源富集到绿色聚合:
虚拟电厂的陕西实践
陕西能源结构曾长期被“黑”与“灰”主导——煤炭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火电装机一度超60%。如今,关中平原的光伏板与陕北的风电场不断刷新绿的底色,截至2024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突破600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比重达41%。但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挑战,大量分布式光伏、风电因消纳难被迫限发,成为绿色转型中的“成长烦恼”。
虚拟电厂的出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陕西方案”。2023年11月,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率先建成涵盖7大功能的智能化、全景化省级虚拟电厂管理平台,通过数字技术将分散的工商业可调资源、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聚沙成塔”,形成统一调度的“虚拟电厂群”。截至目前,平台已聚合241个用户共80万千瓦可调资源,相当于一座大型火电厂装机容量,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90万吨。
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正变身“虚拟电厂实验室”。今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陕西电力在迎峰度夏负荷管理演练中,依托供电所资源和技术优势建设虚拟微电厂,联动西安得宝门虚拟微电场模拟经济型需求响应,通过集聚站内光伏、储能、V2G充电桩等资源,在用电尖峰时段实现负荷削减1000千瓦,有效缓解了高峰压力,开启了绿色用电时代。
从单点试点到全域协同:
绿色价值的乘数效应
陕北的风电场与关中的工业园区曾因地理阻隔“各自为战”,虚拟电厂通过数字纽带实现“千里协同”。2024年11月26日,陕西电力组织陕西综合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虚拟电厂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模拟结算试运行,成为省内首家注册并模拟参与现货的虚拟电厂。该运营商聚合陕北、关中等区域的工商业客户、分布式储能等资源,最大聚合量达4万千瓦。试运行中,组织2户市场化用户按“负荷类”虚拟电厂“报量不报价”方式,模拟结算电量131.8万千瓦时,金额38.7万元,调节收益1.8万元,全面验证了虚拟电厂从能力测试到收益结算的全环节管理服务体系,推动资源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陕西智慧
虚拟电厂的深度运营离不开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2025年6月,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联合印发《陕西省服务虚拟电厂建设运营实施方案》《创新支持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促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参与主体权责与收益分配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用户参与”的良性生态。
技术层面,由陕西电力主导编制的《陕西省虚拟电厂接入运行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今年7月底获省发展改革委批复。作为省内首部省级虚拟电厂技术标准,标志着陕西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上迈出标准化、规范化关键一步。目前,该规范已指导首批3家虚拟电厂完成“需求响应+现货市场”双场景验证,最大上调能力达7.8万千瓦、下调能力达13.2万千瓦,相关接入认证已完成公示。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验证了《规范》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更为后续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节点回望,陕西虚拟电厂实践是资源大省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它未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对立,而是以数字技术实现“黑与绿”和谐共生;未让绿色转型成为少数人的责任,而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让参与者共享绿色财富。“虚拟电厂的终极目标,不是建造看不见的电厂,而是构建人人可参与、处处能受益的绿色能源生态。”陕西电力虚拟电厂业务负责人说。
从关中平原的万家灯火到陕北高原的风电场,从工业园区到乡村田野的冷库群,虚拟电厂正以无形之力激活陕西这座资源大省的绿色潜能,让“两山”理念在三秦大地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393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