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能帝首页 懂能帝首页
|
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能源上市公司总营收突破12万亿

2025-09-03 17:51
发布者:老余懂能源
来源:老余懂能源
标签:电力企业电力上市公司火电
1
0
4
分享

传统能源基本盘稳固与新能源赛道高增长并进

能源上市公司总营收突破12万亿

传统油气企业积极切入氢能、地热等新兴领域,发电企业加速部署储能项目——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经济的市场“蛋糕”正不断做大。

根据Wind数据,2021至2024年,我国能源行业总体营收从10.27万亿元稳步攀升至12.0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58%。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能源与新兴板块呈现明显的“双轨并行”增长态势——油气行业依托“七年行动计划”实现18.85%的稳健增长,储能板块则以156%的增速跃升为能源经济的新增长极。

勘探增效与能源转型共促增长

2024年,我国油气行业总营收达到6.81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18.85%。

中石油经研院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所工程师唐旭伟向记者表示,该增长主要源于增储上产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成本管控加强以及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拓展。

产量提升与成本控制是关键。唐旭伟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油气企业坚定不移地落实“七年行动计划”,在油气储量增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中国石油着力提升规模经济可采储量和储量接替率,加大风险勘探力度,2024年国内外油气产量达3.39亿吨,较2020年增长6.95%。

中国海油2024年油气产量达到9771万吨,深水油气产量突破1200万吨,煤层气产量超过50亿方,为中国海油提前两年完成“七年行动计划”年度产量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在增储上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石油经研院能源战略所经济师张鹏程认为。

他具体介绍说,在“两深一非”(深地、深水、非常规)领域的技术攻关取得系列突破——

万米深井“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达10910米并发现烃类,带动国产万米钻机、旋转导向系统等成套技术实现突破;“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标志着自主开发能力跨越;非常规油气领域,2024年我国页岩油产量突破600万吨,同比增长30%,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新疆吉木萨尔示范区累计产量突破100万吨,页岩气产量稳定在250亿立方米以上。

行业增长模式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通过持续优化运营,桶油主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为盈利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能源结构绿色转型趋势明显。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占比从2022年的43.68%提升至2024年的44.77%。

顺应能源转型大趋势,企业积极拓展新增长点。中国石化加快发展综合能源服务,积极布局充电站、加氢站等新业务。2024年11月,中国石化充电平台当年累计自营充电量突破14亿千瓦时,显示出转型成效初显。

面向“十四五”末期及更长远的未来,张鹏程表示,需要稳中有进,长远谋划。

“首先还是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这是近中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中之重,仍将围绕‘两深一非’和‘老油田’持续推动上游的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与此同时,要推动油气与新能源及油气与AI的“双融合”发展,这是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必由之路。“更重要的是注重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张鹏程强调,“国内成品油消费已呈现下降趋势,化工新材料和低碳化工产业日益成为石油价值链提升的重点方向。”

“石油化工产业与绿电、绿氢、碳捕集技术的结合,将产生具备低碳特质的现代油气产业体系。”张鹏程对记者说,天然气仍将长期保持增长,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过程中发挥其清洁性、灵活性和安全性的优势。

在协同发展方面,张鹏程特别指出,传统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具有天然互补性。“通过设施复用,可将‘沉没成本’变为‘转型资产’。”进入开发末期的油气藏可作为二氧化碳和各类能源的储集空间,盐穴储气库未来可能转为储氢库、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此外,通过系统整合形成“油气+热电氢储”低碳能源系统,以及探索综合能源服务新模式,都将共同做大能源经济“蛋糕”。

系统调节能力跃升与新增长极爆发

与油气行业的稳健增长相比,电力和储能板块增势更为迅猛。

2024年,电力行业营收达1.94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21.49%;储能企业总营收则从2021年的0.65万亿元跃升至1.67万亿元,增幅高达156%。

国泰海通公用事业分析师傅逸帆认为,这一高增长由经济稳步恢复与能源转型双重驱动。

2021~202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5.5%,用电量年均增速5.8%,对应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1.05。三产、居民用电及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用电增速尤为显著。

供给侧改革同样深刻影响行业逻辑。截至2024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18.9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6%,能源结构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光伏效率提升、风机大型化、储能降本和电网技术升级,共同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与消纳。

而真正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是储能行业从“政策哺育”走向“市场自强”的跃迁。

傅逸帆表示,爆发式增长离不开三方面因素:新能源装机带来的刚性需求、设备端技术跃进促成成本下降,以及电力现货市场机制完善、峰谷价差扩大推动商业模式清晰化。

海外市场亦成为重要增长极。一批中国企业凭借性能与成本优势成功出海,实现国内国际市场协同。

目前,储能已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调节资源,承担调峰、调频、保障电网稳定等多重职能,特别是随着用电负荷与新能源渗透率双升,储能逐步成为统筹低碳转型与供电安全的关键力量。

展望未来,业内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在保供、转型与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但清洁、经济与安全的“能源三角”仍需进一步协同。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消纳问题已成为系统运行的主要挑战。

“政策有望向提供稳定性及灵活性的电源倾斜,同时需要清晰的价格信号给下游做出投资指引。”傅逸帆说。

此外,各类电源的市场定位与价值实现机制正逐步清晰——

“火电通过容量电价机制体现其电力保供和调节支撑价值,水电、核电等清洁电源的市场价格机制持续完善,绿电环境价值依托碳市场进一步凸显。”傅逸帆表示,通过理顺电价机制、推动技术进步,有望实现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在保障电力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同时催生需求侧管理、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态发展。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全部评论
懂能帝AI助手
服务商入驻
服务商入驻
资讯投稿
资讯发布
视频发布
视频发布
在线客服
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