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韩国第二条全固态电池产线落地,等静压工艺进入规模化应用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本周二,韩国第三大电池制造商SK On宣布,其位于大田的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式竣工。
这一进展意味着SK On已从实验室研发阶段迈入客户验证阶段,全球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竞赛进一步升温。
随着产线投运,SK On将原定2030年的商业化目标提前至2029年,并提出初期能量密度达到800Wh/L,远期冲击1000Wh/L的性能指标。
公司研发聚焦于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硫化物电解质因高离子电导率,被业界视为实现高性能电池的关键路径。
在工艺路线方面,SK On将率先在量产线上引入温等静压(WIP)工艺。该工艺在25至100摄氏度条件下对电极施加均匀压力,可提升能量密度和电池寿命。
然而,WIP长期以来因难以实现连续自动化,效率偏低。SK On称,已通过独特的电芯设计,并与传统压制工艺结合,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大田产线在建设上高度依赖合作伙伴。该生产线以美国技术公司Solid Power的科罗拉多工厂为蓝本,由Solid Power负责设计和安装。
这一合作可追溯至2021年,并在2024年进一步深化,涵盖电芯设计与制造工艺授权、产线安装以及电解质供应。
不过,SK On并非韩国首家启动全固态电池产线的企业。早在2022年,三星SDI就在水原建设了韩国首条全固态电池试生产线“S-Line”,产线面积达6500平方米,规模大于SK On的4000余平方米。
三星SDI同时提出了三大企业中最为激进的2027年量产目标。
支撑这一时间表的,是其客户验证进展。自2023年起,三星SDI已向包括宝马在内的整车厂商交付B样品。
所谓B样品,是在试生产线上按照未来量产工艺生产的电池,用于实车装配和性能评估。这被视为量产前的最终验证阶段,为三星SDI的2027年目标增加了可信度。
在技术路线上,三星SDI同样押注硫化物体系,但核心差异在于“无负极”设计。通过去除传统负极材料,公司希望最大化能量密度,目标直指900Wh/L。
同时,三星SDI认为WIP工艺存在效率瓶颈,其研发重心正转向可扩展性更强的“辊压(Roll Pressing)”工艺。
另一家韩国电池巨头LG新能源(LGES)则采取了更为稳健的策略。公司计划在2025年建设试生产线,并将商业化时间定在2030年。
其研发模式强调“开放式创新”,与学术界紧密合作。LGES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共同开发的“微硅负极”技术,旨在解决室温下快充与寿命的难题。
技术方向上,公司虽以硫化物为主,但也保持在高分子和氧化物体系的研发积累,并同步推进无负极路线。
在企业竞赛之外,韩国政府也加大投入。根据规划,到2028年将投入1824亿韩元,支持硫化物、高分子和氧化物三条主流全固态技术路线。
其政策意图明确:无论未来哪条技术路径率先突破,韩国都要保持在全球下一代电池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80粉丝:11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