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零碳园区拥抱氢能2.0时代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7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以下简称《通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建设零碳园区,用能非常关键。业内多数观点认为,发展绿氢、绿色甲醇、绿氨等泛氢能源是打造零碳园区的必然之选,全球正迎来“氢能2.0”时代。
绿氢是建设零碳园区的必然之选
根据《通知》附件,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为:年综合能耗20万—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须≤0.2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耗≥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须≤0.3吨/吨标准煤。
“这是硬性指标,要满足这些指标,非得使用绿电、绿氢不可。”在2025零碳产业绿色投资大会上,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表示。
为什么必须是绿电、绿氢(除特别标明外,本文中的氢均指绿氢)?这是因为,一吨标准煤直接燃烧排碳量约为2.62吨,发电时排碳量为2.66—2.72吨;一吨标准煤当量的天然气直燃排碳量为1.9—2.4吨,发电时排碳量通常略低于直接燃烧,但数据相差不大。因此,要满足国家级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显然不可能依靠上述传统化石能源。
毛宗强之所以认为氢能是建设零碳园区的必然之选,是因为氢具有能源转换特性:它可以将不稳定的新能源转化为稳定、可存储、可运输、可交易的能源或者原材料形式,且能在不同能源之间灵活转换,满足园区多样化的能源需求——无论是发电供热还是作为原料使用,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随着风光等新能源发电成本不断走低,绿氢制备成本与蓝氢、灰氢逐渐接近,绿氢已具备一定经济性。“当风光电价降至0.15—0.2元/千瓦时时,绿氢的生产成本会大幅下降,使其在多应用场景中具备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能力。”毛宗强认为,园区可充分利用当地的风光资源优势发展绿氢产业,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煤与天然气制氢成本为10—15元/千克,工业副产氢成本为9.29—22.40元/千克,电解水制氢成本为19.90—29.87元/千克。由于制造每千克氢需要40—60千瓦时的绿电,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降低对氢能价格影响较大。
不过,毛宗强认为,随着绿氢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将带来成本进一步降低:规模化生产可以提高绿氢的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产业链完善也将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绿氢经济价值,推动园区绿氢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大规模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固然可实现低碳零碳,但这些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甚至反调峰性。“大面积弃风弃光是业内面临的一大问题。”同样在2025零碳产业绿色投资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发展氢能的必要性。他十几年前就认为大规模储电“做不到工程化、产业化利用”,至今仍认为长时储电问题未真正解决,但确信“储氢是储能的一个可靠方向”。
在国际上,氢能被视为深度脱碳的核心路径。国际能源署权威报告显示,氢能被明确视为实现国际能源与气候目标的核心要素,尤其在工业炼化、重型运输、钢铁冶金等难以电气化的高碳排放领域,是深度脱碳的必由之路。同时,氢能还被认为是多场景能源载体,兼具化学原料与能源载体双重属性,可应用于电力储能、供热混合系统等。
“目前,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还有很多国家在进行氢能方面的探索。”彭苏萍介绍。
在我国,氢能早被赋予“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的定位,氢能产业也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当被问及哪个国家氢能发展规模大、成效好时,彭苏萍认为,无论技术、产业还是市场,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热”。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氢能产量超过1.05亿吨,我国生产和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位居全球之首。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产能超过25万吨/年。我国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已建产能约12.5万吨/年,占全球的50%,规划及在建输氢管道超4121千米。我国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零碳园区建设迎来氢能2.0时代
“与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工业副产氢相比,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还是比较贵的。”毛宗强坦言,全国绿氢制备价格具有明显地域差异,主要取决于各地可再生能源供应情况:价格最低的内蒙古为21.06元/千克,最高的重庆为46.28元/千克。
除制备环节外,运输在整个氢能产业链中也占较大成本。资料显示:采用长管拖车运输,50—100千米范围内成本为5.43—20.18元/千克,且随距离增加而上升;采用管道运输,25—500千米范围内成本为0.86—3.02元/千克,经济性较好;采用液氢槽车运输,50—500千米范围内成本为13.51—14.31元/千克,成本随距离小幅提升。
针对运输成本高的问题,毛宗强建议尽量改善氢的供需地理错位,就地建设氢城。“咱们国家发展煤炭有煤城、煤都,发展石油有石油城,现在要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建设氢城。”他表示,发展氢城的优势在于:煤城、石油城终有枯竭的一天,但氢城基于可再生能源,永不枯竭。
“虽然氢能源有了很大进步,但为什么没有成为各国的主体能源呢?”彭苏萍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解释,原因有二:一是氢能相对比较昂贵,二是氢的安全性尚未根本解决。像最早将氢作为产业发展的美国、日本、阿联酋、澳大利亚,都未将其作为主要能源品类。
据介绍,为了应对氢能的成本高、安全性不足等问题,美、日、澳等国启动了氢能2.0时代,中国工程院则对应提出“泛氢”的概念。
泛氢是指将传统的纯氢能源扩展为包括氢气衍生品(绿氨、绿色甲醇等)在内的综合能源体系,旨在解决纯氢在存储、运输和应用中的局限性问题。其突破纯氢框架,将氢的化学合成物(如绿氨、绿色甲醇)纳入范畴,形成“氢氨醇融合”的能源形式,纯氢作为连接不同能源的桥梁,能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
虽然发展氢能尚存瓶颈,但说到制氨和制甲醇,中国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用彭苏萍的话说,以前“中国每个县几乎都有自己的化肥厂”,这为制氨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对氨很熟悉”。
制造甲醇同样如此。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甲醇产业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产能和工艺水平显著提升。当时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及东北等甲醇生产省份,甚至将甲醇掺入汽油制成甲醇汽油,以应对石油供应不足。
“因为甲醇(包括氨)引起的安全事故很少,所以中国工程院认为绿氢合成绿色甲醇(绿氨)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彭苏萍介绍。
“就目前来看,绿氢产业链中生产和储运成本较高,同时还要兼顾安全性,其中最难的就是储存和运输。”毛宗强补充说,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难题,就是“像彭院士介绍的,将绿氢合成为绿氨和绿色甲醇,再进行储存和运输。”
在我国,绿氨、绿色甲醇的制储输用都有着十分成熟的经验,安全性、经济性问题都可以得到较好解决。以运输为例:采用槽车+铁路运输液态氨,成本仅为0.2—0.3元/千克,较为低廉;采用管道运输甲醇,运费仅为0.15元/千克,长距离运输成本优势更加明显。
泛氢体系将成零碳园区终极解决方案
“如何把氢能做得好、做得大?十年以前我们只重视在技术体系端发力,现在醒悟过来,要以产业应用端来带动氢能的发展。”彭苏萍表示。
各类园区必然成为氢能产业发展应用的理想场景。
彭苏萍认为,氢具有三重属性:一是作为原料资源的属性,二是作为能源的属性,三是作为储能介质的属性。
建设零碳园区选择氢能,正是基于以上三重属性。
位于浙江省平湖市的嘉兴港野猫墩物流园,氢能集卡、光伏屋顶等融为一体,100辆氢能集装箱卡车穿梭于物流园和码头之间。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内短驳车辆均采用氢能集卡,港区内所有车辆均以电动或氢能作为能源,实现100%清洁化,每辆氢能集卡每年可以减碳50—80吨。使用氢能重卡、氢能集卡已经成为零碳园区在交通物流领域的零碳实践。
据介绍,在传统工业园区内的物流运输环节,燃油重卡和集卡是突出的碳排放源,而燃油替代的最佳路径是使用氢燃料电池。
“对于重卡而言,改用电动存在一定瓶颈:一是动力电池自重比较大,导致重卡自重增加;二是低温和加速过程会导致电池衰减较快,影响续航能力。”彭苏萍接着说,“所以,氢燃料电池重卡是替代传统重卡的首选。目前全国每年新增约4000辆燃料电池重卡,市场潜力巨大。”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加氢站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
7月8日,在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内,我国规模最大的绿色氢氨一体化项目一期32万吨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绿色氢氨产业从示范探索迈入规模化商业运营阶段。当日下午,全球首罐绿氨从园区顺利发车,必维集团现场为这罐绿氨颁发全球首张ISCC可再生氨证书,标志着全球绿色氢氨产业迈入商业化生产新阶段。
据了解,赤峰绿色氢氨项目以风电、光伏为动力,通过电解水制取绿氢,同时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分离空气中的氮气,最终通过动态合成工艺将氢气与氮气转化为绿色合成氨。该项目通过打造全球最大的独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依托绿氢绿氨装备全栈自主技术,将波动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转化为稳定且易于储存的绿色燃料,并输往全球。
经介绍,该项目一期配套143万千瓦风电光伏及680兆瓦时储能系统,年产绿色合成氨达32万吨。按照规划,三期全部投产后总产能将达152万吨。
“远景正在赤峰建设全球最大的‘新石油’基地,用内蒙古戈壁荒漠中生生不竭的风光资源,生产绿色氢氨醇和生物航油,为人类开创‘新石油’时代。”远景董事长张雷表示。
既然是在产业端直接开展探索,目的就是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即使出现波折也属正常。
“真正做成产业园区制氢的,我还是要提一提中石化的库车项目。这个项目采取碱性电解槽路线,但由于配套光伏电站的间歇性问题,以及对碱性电解槽估值过高,导致目前使用网电过多,淡化了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意义,且致使成本较高。”不过彭苏萍认为,“这是一个过程,大家不必担心,通过探索才能解决问题,估计2至3年内,库车项目将为中国提供一套非常好的标准和模式。”
泛氢能源时代的来临,不仅是氢能技术版本的迭代,更是赋予工业园区“零碳”的“锦囊”,托举起一座座被氢能点亮的绿色园区。一个不甘只为“世界工厂”的古老民族,终将以“双碳”承诺,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航船的重量级舵手。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85粉丝:9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