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十四五”能源发展成就报告——能源消费方式变革进展显著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行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节能提效,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的牵引作用,与供给侧双向发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一、能源消费总量稳定增长
“十四五”以来,受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带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及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拉动全社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
(一)新兴产业等因素带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202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9.6亿吨标准煤,与2020年相比,增长9.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一年用能的总和。“十四五”前4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已达到“十三五”5年增量的1.5倍,预计5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的年度用电量。
“十四五”以来,以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迅速崛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这些产业不仅在生产端拉动用电需求增长,更在需求端推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既是用能需求新的增长点,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新三样”是主要用能增长领域。“十四五”前4年,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量的年均增速分别高达40%、70%和60%以上,开辟新的经济增长极。“新三样”对上下游拉动作用强,全产业链能源消费大幅增长。初步估算,“十四五”前4年,“新三样”全产业链新增能源消费超过6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增量比重约65%。此外,人工智能推动数据中心用能爆发式增长;城镇化率逐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供热、制冷等能源消费显著增长。初步测算,“十四五”前4年,居民生活用能累计增加约1.3亿吨标准煤,较“十二五”和“十三五”年均2800万吨标准煤的增长水平进一步扩大10%以上。
(二)电力消费增速持续高于国民经济增速
2024年,我国电力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一年高0.1个百分点,比GDP增速高出1.8个百分点。从2020年起,电力消费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十四五”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6.7%。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及电气化水平提升,拉动全社会用电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20—2024年,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均保持在大于1的水平。各产业用电量规模持续增长,拉动用电量增速超过GDP增速。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电能替代,新兴产业用电量保持增长势头,带动我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2025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带动能源生产结构绿色转型。
分产业看,2024年,第一产业用电量13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用电量6.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9.7%;第三产业用电量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6.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4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2.7%。相关行业用电量呈现积极信号,体现国内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持续释放。
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速有所放缓。在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推动下,农林牧渔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拉动农林牧渔用电量稳定增长,电气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第二产业用电量结构向优。工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工业用电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四大高载能行业增速放缓,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量回落,“更新”政策驱动下,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用电快速增长,工业用电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特征持续强化。第三产业用电增速连续4年高于第二产业,其中数字产业、充换电等新兴业态对行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经济转型升级中服务业用能结构持续优化。居民出行、住宿、餐饮及商务活动显著增加,带动服务业用电需求强劲释放。
二、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十四五”以来,我国深入实施节能降碳行动,不断提高生产生活领域能效水平,强化节能降碳增效政策保障力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建立健全节能降碳市场化机制,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一)生产生活领域能效水平不断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24年,我国能耗强度同比降低3.8%,“十四五”前4年累计降低11.6%,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十四五”以来,全国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明显,2024年,电石、合成氨、电解铝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别比2020年降低8.3%、1.1%、2.8%,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累计降低1.1%,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降低,钢铁、炼油、水泥等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我国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产能比“十三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实现了扩投资、促消费和节能降碳的有机结合,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碳排放控制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全国碳排放强度同比降低3.4%,“十四五”前4年累计降低9.3%。钢铁、电解铝、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中落后产能进一步退出,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步伐明显加快,超低排放改造逐步由大企业向全行业延伸,由重点区域向全国延伸。截至2025年4月,141家钢铁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91亿吨,47家钢铁企业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约1.69亿吨,绿色生产加速推进。
(二)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
能耗双控是指对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是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促进节能降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四五”以来,能耗双控制度不断调整完善,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考核,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双碳”目标任务的衔接。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同时指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022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相继发布,保障高质量发展合理用能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用能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进行部署。至此,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在全国层面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三)节能降碳市场化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当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看,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1亿吨,成交额467.84亿元,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2024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全国碳市场建设统筹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在考虑企业承受能力的同时,充分激发降碳内生动力,有力促进全社会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行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不断显现。202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从初期的探索运行阶段,进入了一个系统性深化、全面加速的新阶段。文件不仅为未来5~10年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也释放出中国将更倚重市场机制来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强烈信号。
绿色电力交易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十四五”以来,绿色电力交易蓬勃开展,绿色电力证书核发机制全面升级,实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截至2025年6月,已累计核发绿证63.26亿个,其中可交易绿证43.37亿个;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环境属性凭证的作用更加突出,绿色电力交易机制不断完善。
绿电、绿证交易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机制协同发力。“十四五”以来,我国绿电、绿证交易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截至2025年6月累计交易绿电已超过4500亿千瓦时,年均增速接近150%;累计交易绿证9亿个,其中2025年上半年交易绿证已达3.48亿个,“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4倍。绿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绿色电力消费方面,很多大型活动、用能企业、公共机构、居民用户均通过购买绿证实现绿色电力消费。2024年居民自主购买绿证近118万张,绿色电力逐步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风尚。如今全社会用电量中,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20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