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中国发布全球首个全固态电池团体标准 定义技术边界推动产业升级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懂能帝获悉,5 月 22 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T/CSAE 434-2025),首次以标准化文件形式明确 “全固态电池” 定义,要求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技术分界。这是国际上首个针对全固态电池的判定标准,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技术定义填补行业空白
标准核心判定方法采用 “破口目视检测 + 120℃真空干燥 6 小时失重率 < 1%” 的双重验证体系。通过破口观察排除显性液态残留后,定量检测显示样品失重率低于 1% 即可认定为全固态电池。该方法经多轮验证,误差率低、重复性强,覆盖硫化物、氧化物等主流技术路线,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 “伪全固态” 概念混淆问题。起草过程中,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牵头联合 50 余家单位,重点攻克测试温度、加热时间等参数,确保方法的安全性与普适性。
产业应用迎来标准化拐点
全固态电池因高安全性(针刺不起火)、高能量密度(可达 500Wh/kg 以上)和超长循环寿命(20000 次以上),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但此前行业对 “全固态” 与 “半固态” 的界定模糊,导致技术研发路径分散、市场推广成本高企。新标准的出台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标尺,例如国轩高科已建成首条全固态电池实验线,良品率达 90%,并启动装车路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企业计划在 2027 年前后实现小规模量产。
国际竞争格局重塑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欧美等国家尚未出台同类标准,中国此次率先完成标准化布局,将在全球产业链中掌握技术话语权。标准不仅为国内企业研发提供依据,更通过建立国际通行的检测体系,助力中国动力电池产品参与全球竞争。例如,本田、丰田等国际车企计划在 2027-2030 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而中国企业凭借标准化优势,有望在技术迭代和产业化速度上实现领跑。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到 2030 年全固态电池将实现量产化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续航突破 1500 公里,充电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此次团体标准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从 “技术跟随” 转向 “标准引领”,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67粉丝:11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GDESA华储网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