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价值“红线”见分晓!储能安全强制国标8月1日将实施!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2025年以来,全球储能安全事故频发。近期,就有几储能安全事故引发行业热议:韩国庆尚北道浦项市62MWh储能电站大火烧毁8392个电池模块,消防耗时28小时才堪堪控制住火情;美国加州Gateaway储能电站因三元锂电池老化与热管理失效,火灾持续近两个星期,迫使周边居民紧急疏散。这些事故暴露出的热失控防护不足、安全设计冗余缺失等问题,让储能安全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核心命题——而中国正以一部“史上最严”强制性国标的落地,为行业安全发展划定新边界。
从“事后救火”到强标重塑行业安全边界
2024年7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制定的《GB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正式发布,已于今日起全面实施。业内认为,作为我国首部针对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的强制性国标,其认证将成为国内储能项目招标的“入场券”,标志着行业从“推荐性规范”向“强制性约束”的关键转折。
相较于现行推荐性国标GB/T36276,该标准不仅对标IEC62619、UL1973等国际标准,更聚焦工业级、大型储能场景的安全特性,覆盖单体电池至系统级全项测试,尤其强化热失控防护、机械冲击耐受等核心指标,堪称行业安全的“铁律”。
据悉,该标准从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性升级:测试项目大幅扩容,新增振动、加速度冲击、浅刺、强制放电等23项极限测试,精准模拟运输、安装、运行中的极端工况;热扩散管理要求跃升,明确系统级热失控后24小时内不蔓延、无外部火焰、外壳不破裂的严苛标准;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了恒压过充1h的要求,总过充时长显著增加;全生命周期管控闭环,从设计制造到运维回收全链条规范安全管理,推动行业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防控”。
这种全方位的严苛要求,直指储能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安全短板,也为行业设立了清晰的技术升级方向。
标准落地一方面将推动安全质量升级,另一方面也将加速储能行业洗牌:技术落后、安全冗余不足的产能会被加速淘汰,倒逼企业向高安全、高可靠方向升级转型。具体来看,电芯层级新增的振动与加速冲击测试,对电池结构稳定性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部分企业或将面临产品层级的重新设计挑战;而系统级热失控不蔓延的标准,更对整体散热方案、电芯一致性控制构成极致考验。
标准发布前,已有部分企业陆续开展大规模燃烧测试,以验证系统级热失控不蔓延能力。早在2024年6月,阳光电源就主动对 PowerTitan1.0 真机进行燃爆测试,成功完成全球首个储能系统大规模燃烧测试。此后,华为、比亚迪、天合、海辰储能、瑞浦兰钧、瓦锡兰等十余家储能企业也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燃烧测试。
为进一步帮助相关企业提前了解标准具体要求,助力其产品提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赛西实验室依托承担的“绿色电池评价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绿色电池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依据该强制性国家标准《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GB 44240—2024开展检测。
2025年4月12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通过线上平台联合发布了首批通过GB 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检测的15家企业21款产品名单。
首批测评通过名单包括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款)、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湖南德赛电池有限公司(3款)、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款)、江苏中兴派能电池有限公司(2款)、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款)、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骆驼集团襄阳蓄电池有限公司、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力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储能安全战”背后 技术创新重构“核心竞争力”
面对新标考验,头部企业已凭借技术创新率先布局。作为国内首家通过新标认证的企业,远景动力从启动测试到取得认证仅耗时不到1个月,充分证明其储能产品设计开发、制造交付、运维管理等全链路的安全性与领先性。截至目前,远景动力储能专用电芯已累计出货超50GWh,通过全球200多项安全测试验证,获得中日美欧韩等权威标准认证,至今保持“0重大事故”的安全纪录。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电芯单体失效率做到了行业领先的PPB等级,通过AI风险监测和智能预警不断地监控运行状态,利用PSA模型量化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失效概率,从而验证安全设计目标并持续更新。比亚迪刀片电池同样已经通过了包括短路、内/外部火烧、挤压、穿刺、跌落等超335项严苛测试认证,全面验证了电芯的安全性,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能有效避免热失控等危险情况的发生;湖南德赛电池凭借100Ah、280Ah和314Ah储能电芯的卓越安全性能,成为“全国首批储能用锂电池强标GB44240—2024测评通过单位”,也是产品通过测评最多的单位。
作为储能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电装储能”)的技术实践同样不乏亮眼之处。许继电科储能MESS8000新一代簇级控制储能系统,主保护+后备保护的双重保护机制;分簇管理、分簇控制、故障电芯快速隔离,实现电池簇级充放电智能管控和故障电池簇精准切除和快速隔离,将故障影响降至最小范围,提高电池一致性。平高储能科技5MW储能升压一体机,采用“智能热管理+微正压环控”双引擎技术,热管理系统通过部署在关键部件的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数据,动态优化内部风量分配;微正压环控构筑“隐形防护盾”,减少外部污染物及易燃易爆气体侵入,为大型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行注入“主动防护”新动能。山东电工时代海豚系列全浸没式储能系统,采用高安全浸没液,既可做散热管理,又可做消防阻燃抑制剂,热失控直接冷却降温,无热蔓延,可实现高效温控,具备智能感知、动态控温及常温自然冷却功能;系统多模式调节浸没液温度及流量,实现电芯温差
公开资料显示,中电装储能股东包括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中国电气装备研究院、宁德时代等8家行业领军企业,注册资本达20亿元,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0GWh。
此外,企业在主动安全方面也同样在不留余力的加大研发投入。在系统监测方面,通过对算法与硬件设施的升级,以实现对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电池状态参数的精准监测与控制能力,防止过充、过放、过热等问题。
尤其当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引入后,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预测电池数据,部分企业更是实现了提前预警潜在安全隐患,实现电池安全的智能化管理。
如,阳光电源PowerDoctor 智能运维平台,搭载AI大模型,可以做到30+故障极早预警、根因定位准确率99%,内置AI助手,不仅能一问即答,还能自主训练,降低99%非计划外停机,提升运维效率92%。从实时监控、设备健康管理、能源管理系统优化、安全管理、定期检修与环境适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德赛电池最新推出的“主动安全电芯·系统”,在电芯内部创新嵌入温压一体传感器,可实时感知微观副反应产生的气体变化与温度异常,从而在热失控发生前实现预警。秉持“自动感知” 的安全预警理念,高特电子将安全阀状态检测与电压采集、温度采集三大功能集成一体,可提前捕捉电芯异常状态,并在安全阀开启瞬间立即报警,为后续应急措施启动预留充足时间,通过“预防、联动、可控” 模式实现精准化热失控管理。协能科技新一代小型化主动均衡BMS产品,结合自适应全时均衡算法,能够实现电芯电流0.5A-4A范围内实时调整,均衡效率超96%,破解大型储能场景中大容量电芯的一致性问题。晶澳科技新一代智慧储能系统“JAGalaxy 4.0”,采用AI电池管理和AI热仿生技术,全生命周期可吞吐电量较上一代提升48%,循环寿命超12,000次。并且创新性地接入了DeepSeek模型,并进行本地化部署,对BMS、EMS通过大量数据训练,成功实现了更高阶的精准控制、异常预警、问题分析、状态评估等功能。
为加强产品研发和质量把控,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高端储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林洋储能、科陆电子、天合储能、德赛电池、中储科技、中国电气装备山东电工时代、华能清能院、海辰储能、华为、阳光电源、新源智储、南网储能、海博思创等多家企业/机构自建储能测试实验室已具备专业的锂电产品检测验证能力,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评审,获颁实验室认可证书,为储能领域技术探索与突破提供平台保障。
GB44240-2024落地实施后,中国储能行业将迈入“安全重塑竞争力”的新阶段。在强制国标的护航下,行业将加速出清落后产能,以技术创新筑牢安全根基,推动储能系统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安全可控”的中国方案。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124粉丝:49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老余懂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