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破除“内卷”!储能行业疾呼良性竞争、共生共赢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稳步发展。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已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近日在202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介绍了我国储能产业的总体进展。其中特别强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涵盖全球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会上同期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亦对我国储能技术发展予以了高度肯定:“技术创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该报告表示,202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多个试点项目为国内首次工程应用,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有力促进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突破。
技术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我国储能技术的创新成果喜人,诸多突破值得肯定。不过在一路高歌猛进之下,行业也难免出现一些生态隐忧。例如,发生在企业之间的技术专利诉讼风波,在近期持续发酵,引发了多方关注及反思。
无序竞争背后的生态隐忧已摆在了“台前”
近段时间,头部企业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对多家储能企业发起诉讼,旋即掀起热议。而此之前,远景能源、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企业,均被宁德时代以专利侵权发起过诉讼。直至8月4—5日,被卷入风波的海辰储能于短短24小时内两度发声,让储能行业技术之争进一步成为焦点。
“努力成为一家‘受人尊重且技术领先的全球新能源科技公司’。”——海辰储能董事长、创始人吴祖钰如是说。这封面向全体员工发出的内部信,再次坚定了海辰储能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正是这些实打实的硬核突破,4000多项专利构筑起的技术护城河,尤其在长时储能领域的领先布局,让我们更有底气直面市场竞争,可能也让个别同行感受到了威胁与压力。”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法律纷争表面是知识产权维护,深层则折射出行业高速扩张中市场争夺的焦灼。此起彼伏的风波,更像是储能行业竞争态势升级的缩影,围绕市场份额、价格定位、人才资源等“争夺”不断,实际早已不限于企业之间的交锋,而已成为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显性表现,甚至在不经意间导致本该有序的竞争走向了“乱象”。
除专利问题,再以备受关注的“价格战”为例。两年间,储能电芯价格降幅已超50%。此外,去年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降至0.574元/Wh、同比下降47.8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0.4848元/Wh、同比下降29.94%。尽管2025年上半年装机规模同比增长120%突破80GW,行业平均利润率却从2022年的15%降至不足5%,部分企业电芯报价跌破0.4元/Wh盈亏平衡线。
合理降低成本可利好多方,但以低价中标为手段的价格厮杀,不仅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还有可能削弱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进而对全行业技术纵深造成影响。正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新型储能产业项目招标及价格分析报告》所分析:“何时出现价格反转仍需关注产能出清速度、行业洗牌速度以及海外需求增量。但在此之前,应对低价中标可能带来的设备运行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拼技术、比价格、争人才……随着行业加速扩张,发展初期尚未显现的生态隐忧,如今已被摆在了台前,严峻形势不容忽视。
内卷式竞争阻碍技术多元化、影响健康生态
储能行业到底要不要竞争?答案是肯定的,适度内卷、多维竞争可激励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有助于推动全行业的不断进步。然而,行业需要的不是无序的内卷式竞争,而是以创新为第一竞争力,要从传统竞争思维走向质效共进、合作共赢。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指出,要“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多元应用场景需求,明确新型储能技术发展方向,整合优势力量开展攻关”。早前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中,国家能源局也明确:我国要在2045—2060年覆盖全周期的多类型储能系统运行。上述表述均意味着,多技术并行突围才可满足发展需求。而在技术多元化背后,就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不同类型、不同优势的企业在市场中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共同推动行业蓬勃发展。很显然,把精力放在内卷内耗的行事方式,并不利于共同守护健康生态。
“专利维权无可厚非,但龙头企业若将精力过度投入诉讼,整个行业可能陷入‘互害模式’。储能产业的核心使命是技术突破,而非专利封锁。”有专家分析认为,诸如宁德时代这样的龙头与其他企业之间对抗,本质是专利壁垒与技术迭代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当技术创新停滞,企业倾向于通过诉讼而非研发维持优势,可能形成“创新窒息”恶性循环,与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
对此,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也已有公开呼吁:储能行业竞争应回归技术本源,政策端需完善专利保护与反垄断平衡机制,避免内卷损害中国储能的全球竞争力。多家行业企业也不约而同在公开场合作过表态:摒弃内卷式竞争的传统思维,共同推动行业有序迭代升级,将更多精力放在核心技术的创新专研、细分市场的精耕、增量市场的开拓,倡导共荣共生的发展模式。
回归创新本源,技术敬畏与商业伦理并重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已密集发声并出台政策进行纠偏,行业层面也开始主动破局,力争通过多种方式呼吁“反内卷”。
去年12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组织近30家龙头企业召开闭门研讨会,推动反内卷、反低于成本价竞争的行业自律公约落地;今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加强产能监测预警、防范无序发展,同时强化专利侵权与市场垄断惩治,以政策硬约束倒逼行业回归技术竞争轨道;今年7月,相关会议着重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行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从国家到行业,下大力气破除内卷的信号清晰、态度明确。
就在8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意见》,提出司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25条具体举措。其中特别强调,保障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力度,依法规制破坏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依法审理科技领域的垄断纠纷案件,准确认定知识产权正常行使行为与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界限,保障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助推统一大市场建设。
同时还要认清,“反内卷”不等于简单限制、停止竞争,而是为了引导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繁荣。相比一味拼价格、同质化甚至对簿公堂,谁的产品更安全、更长效、更先进、更具成本优势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当前,技术迭代、场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持续深化,储能产业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此建议:回归技术本源,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长时储能、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上突破,以差异化创新提升附加值,推动“卷价格”变为“卷价值”;优化产业生态,通过合理规划产能、淘汰落后技术、加强上下游协同,避免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构建“创新共研、成本共摊、市场共享”的产业链以形成集群效应;深耕全球市场,以中国技术服务世界能源转型,凭借规模化应用经验优势,拓展海外高附加值市场,既能缓解国内竞争压力,又可提升全球话语权。
说到底,企业才是“反内卷”的最终破局者。使用专利战、价格战、舆论战等非常规手段,所影响的不止是无辜被卷入的储能企业,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原本有序的竞争失去节制、蓬勃发展的市场逐渐扭曲,甚至更将给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的储能产业蒙上阴影。与其花费时间精力在与“专业”无关的方面,不如摒弃产业霸凌的狭隘思维、跳出内卷内耗的泥潭怪圈,回归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本源,坚持技术敬畏与商业伦理并重,携手推动中国储能产业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引领者。从内卷内耗转向共生共赢,储能领域刻不容缓。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192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能源资讯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