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能帝首页 懂能帝首页
|
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去印尼造锂电池,先自建港口与机场?

2025-08-20 17:26
发布者: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储能市场动力电池电动汽车
7
0
28
分享

2025年上半年,印尼的镍产业正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数据显示,H1印尼镍出口额达到165亿美元,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炭(144亿美元),成为该国最大的出口商品。

这标志着印尼自2014年起推行的矿产下游一体化战略,在十年后达到了顶峰。

而几乎就在同时,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商、亦是该战略最主要的执行者——青山控股,却因全球供应过剩导致的利润挤压,暂停了其在印尼莫罗瓦利工业园(IMIP)的部分镍冶炼产线。

这一事件并非孤立的经营调整,它清晰地表明,印尼以镍为核心的产业战略已触及其在价值增长上的天花板,结构性风险也正在显现。

这个曾经被誉为发展中国家资源变现典范的模式,正因其自身的巨大成功而陷入困境。

面对这一局面,印尼政府正在加速推动一场更复杂、更具风险、也更关乎国运的产业转型:利用其资源和市场优势,吸引构建一个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这不仅是对现有工业基础的升级,更是一次旨在确保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战略重塑。而中国锂电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印尼制造4.0——

“去工业化”焦虑中需求转型,从资源变现到工业立国

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背后,是印尼长达二十年的“去工业化”焦虑。

这是一个困扰着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东南亚经济体的普遍现象。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印尼制造业的增速便持续低于其约5.0%的年均GDP增长率。

2023年,印尼制造业对就业的贡献仅为19%,远低于区域内的制造业主导型国家,如越南等,同时服务业已占到GDP的40%以上。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尚未实现高收入之前就过早地脱离制造业、“脱实向虚”,意味着可能失去创造大量中等收入就业岗位、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整体生产率的核心引擎,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种结构性失衡,威胁着这个有望在2029年占东盟GDP总量38%的区域核心经济体的长期发展。

因此,如何重振并升级制造业,成为了印尼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作为应对,印尼政府推出了“印尼制造4.0”国家级战略。其核心目标是到2030年将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从不足20%提升至25%,并将汽车、电子、化工、纺织和食品饮料列为五大优先发展领域。

该战略的底层逻辑之一,是对其在镍产业上已验证的成功模式进行复制和升级。

此前,印尼基于本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上游资源优势(包括镍、铝土矿、棕榈油等),通过出口禁令等强硬的产业政策,强制要求跨国资本将中下游的高附加值加工和制造环节转移至印尼境内。

最初的实践便是“大炼钢铁”。自2014年起,印尼禁止镍矿原石出口,强制外国投资者在本地建设冶炼厂。

该政策在十年间成功吸引了巨额投资,催生了庞大的镍生铁(NPI)和镍铁产能。

这些投资绝大部分来自中国企业,如青山控股、德龙镍业等。其结果是,印尼掌控了全球约60%的镍供应,改变了全球镍产业的版图。

但成功也带来了新的困境。全球镍价自2024年6月的峰值以来已下跌约30%。价格的崩溃直接挤压了冶炼厂的利润空间,尤其是从NPI提炼为用于电池的高冰镍的加工费利润,受到了严重压力。

这直接导致了部分产线的减产甚至停产,青山控股暂停部分不锈钢生产线正是这一市场状况的直接体现。

对此,印尼政府的策略开始发生变化。新阶段的重点转向抑制供应过剩和推动价值链升级。政府计划在2025年将镍矿石产量配额从2.72亿吨削减至1.5亿吨,以稳定价格。

同时,为向价值链上游移动,印尼开始积极鼓励对氢氧化镍钴混合物(MHP)、硫酸镍和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投资,并收紧了对低品位镍生铁项目的审批。

2025年6月以环境违规为由吊销多家矿企许可的行动,更预示着监管将日趋严格。

印尼意识到,仅仅停留在中游加工环节远远不够,必须向附加值最高的电池制造和整车组装环节迈进。这正是从“大炼钢铁”到“大炼汽车”的转折点。

而中国依旧是这场转型中关键的外部催化剂。2025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对印尼等新兴经济体的投资逆势上扬。

印尼投资部的数据显示,当年上半年,该国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同比增长约2.58%,达到270亿美元。同期,来自中国(含香港)的投资额增长了6.5%,达到82亿美元,显著超出整体增速。

中国的出口结构也反映了这一趋势。2025H1数据显示,锂电池、化工品和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正成为拉动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主要动力。

这表明,中国成熟产业能力的外溢,正与印尼的再工业化需求形成了高度的战略协同。

相比之下,欧美企业(如法国埃赫曼集团在其镍合作项目中所示)的投资则依旧停留在上游矿产勘探与开发环节,对于大规模、重资产的下游制造业、新能源投资则相对保守。

百GWh需求图景:四大引擎同时点燃

宏观战略的转型,恰逢印尼社会结构的变迁:作为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其城镇化率从2023年的22%快速跃升至2024年的约56%,这种近乎翻倍的增长正在短时间内重塑消费市场的基础。

印尼国内真实、庞大且快速增长的锂电池需求也进入爆发前夜,四个强大的引擎正被同时点燃。

首先是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这是增长最快的领域。

2025年上半年,印尼国内电动汽车销量同比飙升215.2%,比亚迪单品牌同比增速超过750%。1月至7月的总销量达到42178辆,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中国品牌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强大的市场主导力量。

如比亚迪以16427辆(市场份额接近39%)领跑,若计入子品牌腾势贡献6,256辆,集团总销量达到22683辆。

早期进入者五菱以6210辆位居第三,紧随其后的是奇瑞(5196辆)和广汽埃安(3126辆)。

同时比亚迪的冲击力已超越电动车领域,至2025年中期,其已跃升至印尼整体汽车销量排行榜的第六位,奇瑞也进入前十。

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猛烈攻势,正促使长期主导者丰田汽车做出反应,宣布其印尼工厂将首次在东南亚生产电动汽车,其战略将覆盖纯电、混动和插电混动等多种技术路线。

传统燃油车企的转型,良性、有活力的市场竞争风起,也将带动印尼电动化转型的进一步深化。

假设单车带电量为50 kWh,2025年1-7月的电池装车量已超过2GWh。以此增长势头推算,2025年全年印尼市场可能超过10万辆(约5GWh)装车,到2030年,年销量可能增至50万至80万辆,带动动力电池需求规模25-40GWh。

其次是庞大的两轮车市场。印尼拥有超过1.2亿辆两轮车,是全球第三大市场。在政府补贴推动下,其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1300万辆电动两轮车上路,这意味着每年将稳定贡献5-8 GWh的电池需求。

政策驱动的储能市场,则是确定性最高的需求来源。印尼国家能源路线图(RUPTL 2025-2034)已明确规定,到2034年,该国计划新增69.5GW发电容量,其中76%(约52.8GW)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和储能。

具体到储能,目标是新增10.3 GW容量,包括4.3 GW的电池储能系统,直接创造了约17.2 GWh的政策驱动型市场(按照平均储能时长为4小时来计算)。

近期批准的“村级合作社百万光伏计划”则更为庞大,计划在五年内部署80GW光伏及配套的320GWh储能。

其背后的逻辑,是在印尼广大的农村和离岛地区,光储系统的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约为0.12-0.15美元/kWh,远低于柴油发电0.20-0.40美元/kWh的成本,具备显著的经济性。

最后,新兴市场的需求驱动力来自数据中心和工程机械。

印尼北部的廖内群岛等地正兴起数据中心建设热潮,挑战新加坡的区域枢纽地位,预计到2025年底印尼数据中心容量将增长四倍,达到900MW以上。

印尼RUPTL 2025–2034已明确将“数据中心”列为推动未来十年电力需求增长的关键战略性行业之一。

对于追求高ESG标准或碳中和的数据中心运营商而言,由于电网的限制,最可行的路径是效仿大型工业园区的“自给自足”模式,自行建设大规模光伏及储能设施。

此外,过去二十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是除了基本金属之外,最吸引FDI的行业,也一直是拉动印尼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投资73亿美元建设的雅加达-万隆高铁等项目便是代表。

而现在,这些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正在带动矿山、港口、物流园区的叉车、重卡等工程机械的电动化应用。

一个具体的商业案例是,青山旗下瑞浦兰钧今年与印尼制造巨头Bakrie & Brothers集团签约,计划年内交付3000辆电动公交和卡车所需的动力电池系统。

归纳来看,以上需求正构成两种不同的驱动模式,为大型投资者提供了战略缓冲。

电动汽车的需求受消费者情绪、经济周期和充电基础设施推广情况的影响,是一个“拉动型”市场。

而RUPTL计划为储能创造了一个直接且可融资的需求信号,从而降低了在本地电池制造业的投资风险;其10.3 GW储能目标是政府指令,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将被要求采购这一容量,这是一个“推动型”市场。

对于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企业来说,由政府保证的需求为其印尼工厂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承购量,也降低了其60亿美元巨额投资的整体风险。

去往印尼,需自建机场、港口和绿色电网

宏大的市场前景正面临印尼现实基础设施的严峻制约。投资者不仅需要建设工厂,更需要在这里重建一个微缩的工业世界。

最严峻的挑战是基础设施。印尼国家电网陈旧,跨岛屿输电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吸纳位于偏远地区的可再生能源。

RUPTL计划要求建设近4.8万公里的新输电线路,而国家电力公司PLN自身背负约300亿美元债务,财务状况使其难以独立承担高达350亿美元的输电网络升级投资。

这催生了一种独特的“印尼模式”:带来海外资本的企业,同时也自建基础设施。在苏拉威西的镍矿区,青山控股等企业不仅建设了冶炼厂,还配套建设了独立的燃煤电厂、深水港口甚至机场。

宁德时代计划投资60亿美元,到2026年底实现6.9 GWh初始产能(未来可能扩大至40GWh)的项目中,也明确包括了18个关键基础设施项目和自备发电系统。

这种将物流内部化的垂直整合模式虽然有效、但代表着巨大的前期资本支出,对小规模参与者构成了高准入门槛。

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印尼本地8-10%的贷款利率成本高昂,传统金融工具覆盖有限,例如传统银行融资停留在园区基建,对新兴产业的大规模、长周期融资态度谨慎、供应链金融仅覆盖约30%的企业、而电动汽车贷款在消费金融中占比不足5%。

而新的敞口也已经撕开。印尼主权财富基金INA正成为一个关键角色,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和共同投资者,为外国资本降低项目风险。

2024年,INA决定向锂源科技的LFP工厂投资2亿美元,向市场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磷酸铁锂产能不仅是受欢迎的,更是符合印尼国家战略利益的: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天平正向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的LFP电池倾斜,若将国家命运完全捆绑于镍,无异于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将所有筹码押在单一赛道。投资LFP,实际是为印尼的未来工业竞争力买下一份关键保险。

而这笔资金不是传统的债务,绕过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审慎和高成本,也区别于单纯依赖外国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而是通过一种更接近风险投资的模式:

由国家主权基金引领、以国家信用为高科技项目背书,为高科技、高价值的产业项目提供“耐心资本”和强大的本地支持。印尼新兴产业的融资环境正在改善。

因此,尽管困难重重,一个完整的锂电生态系统逐渐在印尼成型。

在产业链上游,盛新锂能位于IMIP的锂盐生产基地(一期年产能6万吨)已经投产,解决了部分原料本地化问题。

在整车制造端,拥有7年先发优势的上汽通用五菱已引入17家中国供应链伙伴并发展了超百家本地供应商,而比亚迪、广汽、小鹏、奇瑞等也正加速建厂。

在销售和服务网络端,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经销商网络从50家扩大到80家,与五菱已有的150家合作伙伴展开竞争。

为解决充电难题,PLN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公共充电站增至5810个,以改善目前21:1的车桩比,比亚迪也已与PLN达成合作协议进行联合研究。

类似地,光伏与锂电的协同也在形成:如巨化等中国太阳能厂商在印尼投资组件工厂,中国锂电厂商可直接供货,已有4家中国光伏项目近23GW投产

此前,日本汽车制造商通过与阿斯特拉集团等本土巨头建立合资公司,占据了超过90%的燃油车市场份额。

如今,这一模式也不再为非中资企业所独有。宁德时代与印尼国有矿业公司ANTAM及当地电池公司IBC达成合作,组建联合体进行建设。对于印尼而言,这意味着印尼可以迅速搭建其锂电全产业链,涵盖镍矿山、冶炼、三元前驱体、正极、整电池及回收各环节。

印尼本地如果能够在正极材料、电池组装和整车环节实现更多本地化生产,便将最大化留存价值。

车企如上汽通用五菱引入印尼本地供应链伙伴的做法,也意味着“自带生态,再整合本地”的打法,正在西爪哇等地催生一个全新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而这也平衡了此前传统产业开发所带来的地域发展不平衡。

此前,FDI高度集中于能够利用印尼比较优势的产业。金属制品业(尤其是镍的冶炼和加工)和矿业是吸引外资最多的领域,其次是交通、仓储、通信和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 。

地域上,FDI呈现出极高的不均衡性。绝大部分与镍相关的投资都涌向了资源所在的苏拉威西岛,形成了以中苏拉威西省的莫罗瓦利工业园和北马鲁古省的维达贝工业园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这种高度集中的格局在加速产业发展的同时,实际上带来了对当地环境、社会和基础设施的巨大压力。

如今,以比亚迪、五菱、奇瑞、小鹏、宁德时代电池工厂等所落地的西爪哇地区,正逐渐形成电动车和电池生产带。

而这样的高速发展依旧伴随着隐忧。最突出的是“绿色悖论”——印尼的绿色能源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高碳的燃煤电力。

以镍冶炼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其巨大的碳足迹,构成了显著的ESG风险,可能影响相关产品在不远的将来,进入对碳足迹有严格要求的欧洲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开始尝试新的合作模式。

如格林美选择与拥有更高ESG标准的矿业公司淡水河谷(PT Vale)合作,共同投入14亿美元战略协议,建设年产6万吨MHP的环保镍加工厂,并配套投入8000万美元建设研发中心及社区支持项目。

该项目明确以“净零”生产为目标,并包含对本地人才发展的重大投资。与高碳排放的自备燃煤电厂模式相比,这是一种更精细、更具ESG意识的方法,也将在印尼打造一个更符合未来全球市场ESG规则的新能源产业链样本。

结语:

印尼的锂电产业转型,是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博弈。它既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清晰顶层设计,又面临着现实运营中基础设施、金融和ESG等多重掣肘。

然而,所有投资和努力都指向同一个战略目标。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印尼为全球锂电产业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在一个国家内部,建立起从“上游资源开采—中游材料精炼—下游电池制造—终端市场消费—末端回收利用”的完整闭环。

这片充满挑战的群岛,或将成为决定全球电池产业未来版图的关键竞技场。在这里上演的一切,不仅将深刻影响印尼的国运,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全球制造业和能源转型的未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全部评论
懂能帝AI助手
服务商入驻
服务商入驻
资讯投稿
资讯发布
视频发布
视频发布
在线客服
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