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储能行业,“产业霸凌”何解?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此前,“致全体海辰人的一封信”引起业内热议,海辰储能董事长吴祖钰呼吁:彻底摒弃“产业霸凌,内卷内耗”。“内卷”竞争如今已是新能源行业的通病,产业霸凌从何而来?又将如何破解?
产业繁荣下的混战——危机四伏
从2020年双碳战略目标确立,到2024年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型储能踏上了顺风车,市场需求和装机量一路暴涨,并带动了大批资本入场。到2024年底、各类储能相关的企业总量超过10万家,增速甚至超过了市场需求。
生存威胁之下,众多企业开始以“低价”谋求市场一杯羹,在原材料价格下降趋势掩盖下,储能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
源网侧大储EPC价格从去年初的1.2元/Wh左右、如今已经逼近0.5元/Wh,储能系统的报价一年内已经降了近80%。在战火更为激烈的工商业应用场景,企业开始尝试用公开报价博得关注,从2024年9月的0.68元/Wh,到2025年3月相继亮出的0.486元/Wh、0.478元/Wh,直至最近0.398元/Wh,不断刷新的低价,也刷新了企业承受下限。
早在去年就有业内人士指出,持续下滑的储能价格已经击穿了生产运营成本。而结果就是储能企业净利润普遍收缩、甚至大面积亏损,已经无法满足日常经营。个别企业还在混战中试图通过“减配”、以次充好实现低价销售,给储能行业埋下极大安全隐患。
自从去年7月30日以来,国家已多次出手整治“内卷”。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局长撰文指出:“内卷式”恶性竞争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配置与价格信号,成为企业创新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阻碍。
对于储能行业来说,低价内卷的本质其实是产品高度同质化,因此破局方向应该在于技术创新,企业应该通过构建优势壁垒以摆脱内卷。不过在此过程中,很多企业愈加注重专利保护,背后也会滋生“恶意竞争”,锂电材料、光伏等各个行业都曾相继曝出“专利战”,尤其个别企业在IPO阶段遭到“专利恶意诉讼”的案例频发。
早在2012年磷酸铁锂电池兴起之时,中国曾面临海外专利技术挑战,有专业人士锐评:“只是发明了一个瓶子,就想吃下所有容器专利”。
也有法院在审理IPO阶段的专利案件时表示:明知其专利权处于不稳定状态、或明知被告不侵权,却仍在被告上市关键时机提起诉讼的,其最终目的就是逼迫被告企业中止上市审核、阻碍上市进程,这种打击竞争对手的诉讼行为,不是正当维权而是滥用权利。
诚然,企业需要依靠法律、专利以保护自有权益,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行业需要的是淘汰低效低质产品技术、并朝着更高效、更安全等目标迈进。尤其应避免只关注“诉讼胜负”,避免出现霸凌打压等各类负面舆情,避免以诉讼为要挟索取不当利益、消耗对手资源,最终破坏整个行业的创新生态。
而且,对于卷入专利战的企业来说,长期疲于处理此类恶意专利诉讼需要投入大量费用和时间,严重损害双方利益。而且,个别的恶意诉讼甚至会让公众产生误解,进而质疑整体行业的技术研发进展。
当前,中国储能企业正处于集中出海淘金窗口期,也是我国储能产业在全球市场地位攀升的关键时期,这种无序内战必然会消耗各方企业战力,而且个别案件一旦引发负面舆论,影响的绝非涉事企业,而是会波及整个储能行业。
为此,行业急需加以引导,让专利制度服务企业、激励“技术创新”,而非利用制度“激化恶性竞争”,应该让企业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投入到技术突破,而非疲于应诉;与此同时,管理层面也应该推动构建 “专利质量评级” 体系,引导企业聚焦“高价值”专利布局,而非追求数量堆砌——这才是推动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逻辑。
监管升级、转变思路——走向共赢
从长远发展视角来看,任何行业若想实现长期稳定增长,都离不开制度机制的保障、产业布局的优化、市场监管的规范以及企业引导的赋能,储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更是如此。而中国储能行业近几年已迎来发展的春风,各方正合力推动整个产业持续上升。
从政策制定方来看,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分时电价机制日趋成熟,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种类和规则日益完善,电力现货市场全面推进,电力市场主体愈加丰富,甚至部分地区开始实行容量电价机制等,电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完善,推动了储能从追求低价内卷、升级为“价值创造”和提升服务质量的“市场化”竞争。
为响应国家“防内卷式竞争”号召,作为储能行业的监管者之一,国内储能行业联盟、协会等组织机构也在助力规范储能企业行为,引导行业正向发展。
2024年12月26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组织召开新型储能防止行业内卷式竞争闭门研讨会,近30家企业出席围绕 “反内卷式竞争、反低于成本价格竞争” 行业自律公约、防止 “内卷” 的相关措施等议题展开讨论。近期,有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参与了《储能产业健康发展倡议》相关讨论。
有行业负责人曾明确表示:储能行业的反内卷,应该从提高准入门槛、规范技术条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安全防护水平,以及约束地方资本冲动投资等多维度展开。显然规范是重要的一环。
其实今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修订出台的法规,都为储能“反内卷”做好了市场经济环境的铺垫。例如《反垄断法》明确的四种垄断行为,其中包括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而八部门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不仅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还强调了: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对专利侵权、市场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预防和惩治,化解行业“内卷”现象,维护健康公平市场环境。
以上种种举措,都是为了推动储能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过渡,而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仍然是企业自身。
瞄准全球能源转型,我们储能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都是博得更大范围的市场机遇。因此,面向未来不断高增的储能市场需求,企业从业者务必要调整经营思路,摆脱“你死我活”的简单竞争逻辑,从自身出发深挖技术优势、产品价值、拓展市场维度,共同打造良好市场环境”寻求共赢。
只有共同维护市场环境,大家才能平等享有长期稳定发展的机会,最终让中国储能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395粉丝:9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能源小咖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能源行业新闻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