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能帝首页 懂能帝首页
|
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电力“跷跷板”:西电西用VS西电东送

2025-09-08 18:27
发布者:能源小咖
来源:能源小咖
标签:西电西用
9
0
32
分享

在国家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下,“西电西用”日益受到重视。2025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发表的《深入谋划“十五五”能源发展 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提到,“加强能源生产布局和用能产业协同,推动‘西电西用’,引导高载能产业、灵活调节负荷等向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有序转移”。

2024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达287350亿元,增长5.2%,形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等多元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与此同时,为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产业使用绿电的需求逐渐凸显。

“产业+绿电”的发展模式会成为我国能源电力配置方式的一条“鲇鱼”吗?

01

西部产业渐现新版图

青海察尔汗盐湖,采盐船24小时作业,采收着光卤石原矿。这种含钾、镁的氯化物矿物,在生产车间进行矿液分离等程序后,将转为钾肥产品,助力农业生产。而青海另一款拳头产品食品级氧化镁,已出口欧美。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有效集聚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2025年一季度,青海省作为西部地区兼具丰富的水风光资源与特色产业的代表之一,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7.8%,居全国首位。

除了依靠盐湖这样的“天赋”发展自身特色产业外,西部地区还是承接中东部传统高载能产业转移,发展新型负荷的重地。

早在2018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便指出,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指出,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以上政策文件指明了国内产业有序转移的战略意义以及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中的重要地位。

山东宏拓实业有限公司是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核心企业,为全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企业之一。公开信息显示,山东宏拓实业有限公司拟分阶段从山东向云南等地转移电解铝产能,截至2025年7月,已完成转移约150万吨,预计2025—2027年转移的产能规模分别为44.8万吨、24.1万吨、83.1万吨。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我国产业转移效果显著,区域间的制造业电力负荷出现结构性变化:华北、华中地区加快石化、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转出,而西北地区的承接能力不断增强,形成高耗能产业新的集聚地;西南地区也吸引了橡胶、塑料、工艺品等行业的转入。

公开数据显示,“十四五”前两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较全国平均增速高5.2个百分点,远高于“十三五”时期,尤其是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速远超全国平均增速。2021年和2022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年均增加0.9个百分点,相当于“十三五”时期的五年增幅。作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龙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在2024年增长至8.7万亿元,占西部地区的比重约为30.3%。

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全面提速,算力需求成为支撑西部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东数西算”工程明确了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除京津冀枢纽、长三角枢纽、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外,其余五大枢纽节点均位于西部,分别是成渝枢纽、内蒙古枢纽、贵州枢纽、甘肃枢纽、宁夏枢纽。截至2025年一季度,我国“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总规模达到215.5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其中智能算力规模占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的80.8%。

以内蒙古为例,截至2025年一季度,内蒙古算力规模达126 EFLOPS,其中智能算力116 EFLOPS,规模居全国第一。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为推动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内蒙古出台专项政策,从产业布局、电力保障等六个方面发力,目前已构建起涵盖上游、中游、下游的绿色算力全产业链。在产业上游,内蒙古进行新能源周边配套建设,引进包括服务器、半导体、通信设备等在内的算力设备制造企业。而对应的,在绿电供应方面,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35亿千瓦,超越火电装机量。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在多种高载能产业的支撑下,上半年,西部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8%,其中用电量同比增速超过5%的省(区)就包括西藏、贵州、重庆、云南等。

02

就地消纳需求显现

“西电西用”的提出,是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后产生的现实需求。不少业内人士也开始关注其与“西电东送”的关系。

“西电东送”的初始目标是破解中国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分布的失衡问题。“由于东部地区一次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但用电负荷高度集中,这种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西电东送’的必要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饶宏曾这样介绍。

但近年来,一方面,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电量占比持续攀升,电力电量的实时平衡难度不断加大,新能源消纳面临的挑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西电东送”管廊资源的稀缺程度也在加强。远距离输送与就地消纳“搭配”逐渐成为可选项。

相关测算数据显示,西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每增加1个百分点,新能源利用率平均就会增加0.56个百分点。而高耗能产业的用电量通常较高,六大传统高耗能行业的用电量占比约为40%,将这些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

而近两年来国家对电解铝、数据中心等高载能产业提高绿电使用比例的要求。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在电解铝行业基础上,2025年增设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进一步加强了绿电就地消纳的动力。

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从经济性角度分析,对于分布式新能源而言,就近消纳是更优选择,如果都要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输送,所需要付出的电力汇集成本、输电成本,再加上相关的交易成本,最终整体核算下来,其经济性可能并不比东部地区自身开发的清洁能源更具优势。

东部地区发展本地清洁能源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来自绿电产业拉动投资,另一方面是提升部分产品“含绿量”以满足国内扩大绿色消费以及欧盟出口的要求。

以光伏为例,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河北、江苏、山东等东部省份的光伏累计并网容量均已超过8000万千瓦,广东、浙江等省(区)也均超过5500万千瓦。相比之下,甘肃、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的光伏累计并网容量则在3500万千瓦左右。

《“十五五”电力供需关键形势研判及建议》一文指出,到2030年,预计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光伏的开发比例将超过80%,能够满足当地10%—15%的用电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5年5月21日发布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正式在全国层面开启了绿电直连的进程。此前,江苏、山东等东部省份为了满足电池制造出口欧盟的相关法令要求,已先行探索绿电直连模式以实现“东电东用”。

03

远距离+就地消纳动态平衡

然而,从全国结构来看,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近期有所反弹,但长期仍将由第三产业主导发展,这意味着东部负荷将持续增长。从总量上看,东部本地的清洁能源供给仍然难以满足新增负荷需求。

除了受制于本地清洁能源禀赋外,稀缺的土地资源也是一大障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教授、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赵俊华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像“北上广深”这样的核心城市,要新建数据中心特别难。“与其强调就地消纳,不如着眼于转化、衔接、推广已有的工具,比如,通过跨省跨区或省内绿电交易、强制配额或者CCER、绿证等一系列机制来支撑高载能负荷发展,试错成本更低。”

西部吸引产业规模化落地的重要因素是低廉的平均大工业电价,而随着新能源比例的不断增加,电能量价格并不能代表综合电价水平正在被越来越多决策者认可。具体到不同的项目,“西电西用”模式下,完全不依靠“大电网”支撑的案例并不多见,在“分摊”大电网灵活性成本之后,未必能给予最便宜的“落地”电价。

有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企业投资决策更关注长期的电力供应稳定性和市场机制。在各项价格政策完善后,电价将真正反映区域资源禀赋与系统成本,这类省份是否仍具有持续的吸引力,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也存在挑战。多地积极打造“电力+产业”融合高地,但存在同质化竞争、非技术成本偏高、要素匹配不足等问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就地消纳要有明确的定位:是在高比例新能源背景下,为减轻大电网安全保障压力而形成的备用资源,还是在外部因素影响下,为满足某个具体行业的发展要求而采取的措施。“电力资源具有公共属性,不应对特定产业进行支持,而是要在统筹考虑全局后进行配置。”

“西电西用”是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西电东送”的必要补充。对电力行业来说,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跟踪研判,结合产能、地理分布和运行强度,灵活调整区域电力供需策略,重点强化高耗能产业集中区的保供能力仍然是不变的主题。

“西电西用”的战略意义不仅是电力配置方式的更新,更应是产业迁移、区域协调、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有机统筹。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机制逐步成形、储能技术和电网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一个更加高效、稳定、多元的能源格局正加速形成。

在这场变革中,“送”与“用”动态平衡如何实现,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如何统筹,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前瞻视野,也影响着市场参与者的每一次选择。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全部评论
懂能帝AI助手
服务商入驻
服务商入驻
资讯投稿
资讯发布
视频发布
视频发布
在线客服
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