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南峰:绿电与绿氢 —迈向新型能源体系的协同之路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十五五”将规模化推广风光电制氢,并向冶金、合成氨、甲醇延伸。此前国家能源局已发文要求多元示范,贯通氢能全链条。
在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绿氢技术如何实现关键突破?氢能应用哪些领域具备规模化前景?国际合作又将如何助推氢能全球化进程加速?本刊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他认为,氢能是一种具备“时空搬运”和“形态转换”能力的能源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减排,更在于能够带动能源系统走向更具韧性、更开放、更智慧的新形态;在当前阶段,研究重点不应局限于“研发更高性能的催化剂”,更应关注系统级优化,以氢为桥梁可有效平抑新能源波动,构建更具韧性、稳定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
氢能与新能源需协同发展
《能源评论》: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氢能为什么被视为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
郑南峰: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我们常说,风光资源很好,但它是“靠天吃饭”的,有波动性、间歇性。比如夜晚无光、无风的天气,发电就骤降。
氢能恰恰具备两种独特属性:一是能源载体,它可以把电变成氢储存起来;二是物质原料,它本身就是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基础物料。这意味着,氢能是新能源的一种“时空搬运工”和“形态转换器”。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里风光资源丰富,但本地消纳有限,外送通道也面临瓶颈。如果我们在当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也就是“绿氢”,就可以把多余的电力转化为氢,或进一步将其合成绿氨、绿色甲醇等,既可长期储存,也可长途运输至东部的工业区。这就突破了电本身即发即用、难以大规模储存的瓶颈。
《能源评论》:在氢能助力新能源消纳和产业转型方面,有哪些应用场景具备率先规模化的条件?
郑南峰:目前来看,有几个场景已经具备协同发展的条件:
第一,工业脱碳。这是最大也最现实的应用。中国每年有3000多万吨氢气需求,绝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碳排放巨大。如果我们用绿氢替代它,市场空间巨大。例如合成氨、甲醇生产、炼油,甚至氢冶金,都是绿氢可切入的领域。宝武集团已经在开展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研发,这是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
第二,重型交通。尤其是在重卡、船舶等电动化难度较大的领域。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充电时间上难以满足长途重卡的需求,而氢燃料电池的续航更长、加注更快,更适用。我国已在山西、上海等地推动氢能重卡示范线。航运方面,国际海事组织(IMO)持续推进减排框架,绿氨作为船用燃料已成为重点方向,这也为绿氢提供了广阔出口。
第三,长时储能与能源协同。风电、光伏大发季节,电力可能富余,我们可以将其通过电解水制成氢储存下来,在冬季或无风无光时段再利用氢发电或供热。虽然目前经济性还在突破中,但一些示范项目,如张家口的“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已初步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
特别要指出,氢能还可以与水电、核电等协同。比如四川、云南等地,水电丰富但存在季节性盈余,也可探索电解水制氢,实现能源综合利用。
《能源评论》:从实践层面,您所提及的领域有哪些进展?
郑南峰: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成为增长亮点,截至2024年年底,全球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近一半。
实际应用和项目发展也不断取得突破。工业领域,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实现吨钢减排二氧化碳超70%,宁夏宁东绿氢耦合煤制合成氨项目实现100%绿电供氢;交通领域,燃料电池重卡续航突破1000千米,2400千瓦氢动力调车机车完成万吨装车试验,标志着重载运输领域技术的成熟;能源领域,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完成整机试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热电联产效率持续提升,为分布式能源发电与电网调峰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这类项目不仅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消纳问题,也实现了化工过程的脱碳。相关应用创新不仅拓展了氢能的市场空间,更推动其从工业原料向多元化能源载体的角色转型。
技术创新要有系统观念
《能源评论》:氢能与新能源协同虽前景广阔,但当前发展中仍面临经济性和成熟度不足等挑战,您如何评价?
郑南峰:当前最大的瓶颈不是单一技术问题,而是系统性的不匹配。
一方面是技术成熟度存在差异。风电、光伏技术进步快,成本降得也快,但氢能的制、储、运、用全链条还有很多技术瓶颈。比如电解槽的寿命、适应波动性电源的能力,储氢材料的密度与安全性,燃料电池的耐久性和成本,这些都还在持续攻关。
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与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在储运环节,高压气氢运输成本高昂,液氢技术仍以示范为主,输氢管道网络匮乏,导致“有氢送不出、需氢用不上”的困境。
与此同时,氢能行业标准涉及化工、能源、交通等多领域,当前存在审批流程复杂、安全要求高、跨部门协调难度大等问题,致使许多示范项目推进缓慢。
氢能技术路线多元、迭代迅速,标准制定需更具前瞻性和动态性:在技术验证阶段即应提前布局标准研制,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在产业示范阶段,则需及时总结实践成效,依托真实数据支撑标准迭代与政策优化,强化标准实施评估,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需要重点关注的还有系统协同的复杂度。风光发电波动大,而电解槽是否能够适应这种剧烈变动,并且保持高效、安全、稳定运行,仍是一个工程难题。例如,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更适合波动性运行,但成本高;碱水电解槽成本低,但对电源稳定性要求高。如何选择技术路线,如何设计系统控制策略,都需要结合具体场景开展深入研究。
此外,尽管氢能已被纳入能源法,但其作为能源的管理政策、安全规范与监管机制仍待进一步明确。
《能源评论》:面对这些挑战,应该从哪些技术方向重点突破?
郑南峰:技术创新是根本,但要从全链条来梳理,不能只盯着某一个环节。需要特别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电解槽技术必须做到“又好又稳”。目前行业存在“价格内卷”现象,大家拼命压设备成本,但忽略了能耗和寿命。事实上,电费占绿氢成本的60%以上,如果能耗降低10%,效果可能比设备降价40%更明显。同时,电解槽要能用15~20年,这要求材料、结构、工艺整体进步,目前的研究重点不应局限于“做出更好的催化剂”,而是更注重系统层面的优化。比如,如何让电解槽更好地适应风电、光伏的波动性,如何提高电解槽的耐久性,如何把制氢、储氢、用氢环节耦合起来,减少中间损耗。
第二,发展就地转化、减少储运压力的技术路线。比如,把氢合成绿氨或绿色甲醇,后者是液体,易储易运,现有基础设施即可支持。我们也正在研究“电—氢—电”或“电—氢—化”等集成系统,实现氢的就地消纳。
第三,深化耦合系统设计与智能调控。要引入数字技术,建立“氢-电-热”协同优化模型,实现源网荷储氢互动。国家电网、清华大学等团队已开展相关研究,通过人工智能预测供需,调度氢能系统的运行策略。未来,虚拟电厂也可以纳入氢能设施,形成更灵活的响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与产业界一定要协同。科学家往往关注催化剂活性,产业更关心成本、寿命、安全,双方要从系统层面联手 解决真问题。
构建生态系统需“三轮驱动”
《能源评论》:氢能要真正与新能源协同发展,除了技术还需要哪些支持?
郑南峰:这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市场、国际合作三轮驱动。
政策方面,要避免过度依赖补贴,通过机制设计创造真实需求。比如,加大对绿电直连制氢项目支持力度,降低绿氢制备的用电成本;明确绿氢在碳减排中的贡献,让绿氢进入碳市场;设计绿氢消纳配额制,要求石化、钢铁等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绿氢;在风光大基地配置中,强制配套一定规模的制氢能力,实现就地消纳。
这些措施可以为氢能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能源评论》:国际合作是驱动氢能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已成为业界共识。您认为其将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郑南峰:能源转型是全球性议题,氢能更需要开放合作。国际合作正在加速氢能全球化进程。
一方面,中国可以学习欧洲、日本在氢能战略、标准制定、项目管理上的经验;另一方面,中国在新能源装备、氢能制备环节已有优势,可以输出设备和技术。例如,中国电解槽性价比突出,已出口至澳大利亚、沙特等地的项目;国内企业也在参与中东、北非的绿氢园区规划,未来甚至可能实现绿氢贸易。
国际合作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是技术互补。通过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技术、市场。比如,中国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丰富的风光资源,欧洲、日本有领先的燃料电池技术和市场需求,中东、澳大利亚有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和土地资源—只有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氢能才能真正成为全球性的能源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氢能产业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路径已经越来越清晰。它需要政策引导,需要技术突破,需要市场驱动,更需要跨行业、跨国的开放合作。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全力奔赴。
《能源评论》:展望未来,您对氢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郑南峰:氢能不是能源系统的配角,而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电氢融合的能源枢纽,围绕风光大基地形成制储输用一体化的氢能系统。
预计到2030年,绿氢成本将具备竞争力,氢能将在工业、交通、储能三大领域规模应用;到2050年,氢能有望满足我国10%以上的终端能源需求,成为能源安全和碳中和的重要支柱。
但这需要大家共同拥抱创新、保持耐心、强化合作。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企业要敢于投入关键技术攻关,学术界要深入产业一线找准真问题,公众也要提升对氢能的认知和接受度。
最终,氢能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减排上,更体现在其能够带动能源系统走向更具韧性、更开放、更智慧的新形态。这是一条值得坚定走下去的路。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88粉丝:9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