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五批次16个项目入选首台套装备,长时储能发展按下“加速键”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21.59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的59.2%,发电量占比达到39.7%,由此带来的电力系统 "时空不平衡" 难题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能够实现4小时以上电能存储与释放的长时储能技术,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
自2021年起,国家能源局陆续公示五批次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项目清单,从首批缺席,到第二批的两项突破,再到第三批4个项目、第四批7个项目、第五批3个项目入选,长时储能稳居重要地位,这五批次16个长时储能项目的落地,为这场能源革命和长时储能的发展按下了 "加速键"。
五批次16个首台套装备项目,长时占重要部分
9月26日,国家能源局公告第五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申报及评定结果,公告显示,82项技术装备列入该名单,储能领域共10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3个长时储能领域项目,涉及压缩空气储能、钒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等技术类型。
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评定可追溯到2018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通知》,要求按照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要求,组织推动和加快突破一批能源领域瓶颈制约性的重大技术装备,加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合作,强化研发与应用的衔接。
202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评定和评价办法》,《办法》强调,能源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能源安全。
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是指国内率先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尚未批量取得市场业绩的能源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包括前三台(套)或前三批(次)成套设备、整机设备及核心部件、控制系统、基础材料、软件系统等。
自2021年起,国家能源局陆续公示了五批次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项目清单。
其中,首批名单无长时储能入选,从第二批的两项突破,再到第三批的四个项目入选,直至第四批的七个项目,长时储能相关项目的数量在该名单中持续攀升,在入选的储能项目中的占比一度达到58%。
尽管本次入选的第五批长时储能项目只有3个,但在入选的储能项目占比仍达30%,凸显其在能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从技术类型看,入选的五批次长时储能项目中,液流电池储能占比最高达43.75%,压缩空气占比达37.7%,排第二。
除了传统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外,还涌现出了二氧化碳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盐酸基全钒液流电池、铁基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以及重力储能等多种新型长时储能技术路线。
由此可见政策层面对多元化新型长时储能技术的鼓励和支持。
入围的都是哪些技术公司?
五批次入围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的长时储能项目所涉及的企业中,液流电池储能领域共有6家公司,其中包括4家专注于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大连融科、中海储能、液流储能公司、纬景储能、巨安储能、恒安储能,此外还涵盖了1家液流电池离子膜生产商——江苏科润。
大连融科是国内最早涉足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企业之一,建有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产能达到1GW, 电解液产能达15万m³,建成和在建项目总规模达3.9GWh。
其在新疆阿克苏175MW/700MWh项目(融科承担70%)是全国首个电网侧大规模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其独立承担的三峡能源吉木萨尔200MW/1000MWh项目标志着钒液流电池步入GWh时代。
中海储能是国内铁铬液流电池技术的代表型企业,已有产品33kW级电堆、500kW级产品模块,现有年产能1GWh,规划建设中的内蒙、河南、广东产业基地,产能达9GWh。
目前,该公司已承接包括张家口怀来云数据中心、广东惠阳300MWh独立储能电站等标杆项目,并实现海外市场突破,沙特首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签约落地。
液流储能科技同时掌握全钒和铁铬两大液流电池关键技术,通过125kW电堆与800kW系统的协同创新,构建了从核心材料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技术矩阵,在能量转换效率、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其800kW标准化储能系统采用模块化预制技术,在标准20尺集装箱内实现1000kW高功率密度,支持2-6小时储能时长灵活配置。
纬景储能是国内锌铁液流电池领域的先行者和独角兽企业,其在广东、山东、湖北等多地地规划了吉瓦级产能。
其位于广东珠海的“超G工厂”于2023年10月正式投产,作为全球首个投产的吉瓦级液流电池智能工厂,全面投产后其年产能高达1.5吉瓦,标志着行业从兆瓦级迈入吉瓦级的新阶段。
纬景储能专注于长时储能技术创新、研发和智能制造,其最新推出的 VP 系列锌铁液流电池产品,具备 4-6 小时及以上长时连续放电能力,以全场景适配技术满足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多样化需求。
巨安储能是国内首家全铁液流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技术路线独特,聚焦长时储能领域,其参与了多个百兆瓦级示范项目,中电建英山100MW/400MWh铁基液流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中广核公安县狮子口镇200MW/800MWh铁基液流电池储能电站。
恒安储能是全国唯一实现锌溴液流电池全产业链覆盖、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产化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已建成200MWh关键材料生产-电堆组装-模块与系统集成全产业链生产线,正在进行500MWh产线建设准备。
该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发出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及隔膜、极板和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
2025年7月,恒安储能自主研发生产的国际首套锌溴液流离网储能系统成功通过中国石油验收,标志着我国在新型储能技术与石油开采融合应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压缩气体储能领域共有17家公司成功入围。
包括2家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集成商中储国能和中能建数科集团;1家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集成商百穰新能源;1家液态空气储能系统集成商中绿中科;以及1家在超高温二氧化碳热泵储能系统集成方面拥有核心技术的首航高科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储国能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其已建成河北张家口国际首套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山东肥城国际首套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已启动建设和列入规划的项目覆盖山东、河南、宁夏、新疆、江西、河北、青海等地,总规模超5000MW。
中能建数科是压气储能领域领军企业,聚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中国能建300MW级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分别在湖北应城、山东泰安、甘肃酒泉等地开展全绿色、非补燃、高效率的300MW级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实践,攻克了盐穴选址、人工硐室建造、熔盐+水联合储热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破解了大规模储能电站选址受限的世界性难题。
百穰新能源是全球新型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创新引领者,其华电木垒100MW/1000MWh二氧化碳储能电站则是全球首个百兆瓦级项目,为长时、大容量储能提供了示范。
中绿中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液态空气储能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其主导的“6万千瓦/60万千瓦时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是国家级新型储能示范项目,采用深低温梯级蓄冷技术,设备自主化率达100%,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功率和储能容量领先的液态空气储能电站,填补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空白。
在重力储能领域,中国天楹也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成功入围。
重力储能是一种基于重力和动能的电网级储能系统,通过提升和降低复合砖来存储和分配可再生能源,从而为电网提供可靠、可持续电力。
目前,中国天楹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的重力储能项目10余个,其中,2024年5月4日,建于江苏南通的中国天楹如东重力储能示范项目完成首套充放电单元测试。该项目规模为10万千瓦时,发电功率为2.6万千瓦,是全球首个2.6万千瓦级重力储能项目。
此外,入围目录的还有5家设备供应商: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鼓集团、陕鼓动力、北京前沿动力以及中能建装备公司,以及7家设计院及研究所。
筑牢“能源粮仓”、加速长时储能产业化
作为国家层面认定的“能源领域关键创新装备”,长时储能的入选不仅是一项技术认可,更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锚点,其价值与意义已远超装备本身,深刻重塑着能源系统的未来形态。
具体来说,有下面几重意义:
首先,从能源系统运行的底层逻辑来看,长时储能入选能源首台套装备,有助于提升能源系统韧性,服务双碳目标,筑牢新能源时代的 “能源粮仓”。
长时储能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了新能源“靠天吃饭”的先天短板。过去,风电、光伏的间歇性、波动性让其并网比例受限,这种 “供需错配” 成为制约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而长时储能如同“能源粮仓”,可实现数小时甚至数天的电能存储,白天将过剩的光伏电“存起来”,夜晚或无风期再“释放”,直接打通新能源发电与用户用电之间的时间差,让“不稳定的绿电”变成“可靠的绿电”。
如,2022年11月并网的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一期并网,项目总建设规模为200兆瓦/800兆瓦时,额定功率为10万度电/小时,最多可存放40万度电。按照中国居民日常生活每日人均用电2度左右计算,其可供20万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从而缓解所在地区电网调峰压力,提高供电可靠性。
其次,从产业技术突破的维度考量,“首台套” 认定为长时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按下了“加速键”。
在新能源发电占比快速提升的当下,长时储能技术逐渐成为刚需,但面临着成本高、规模化应用经验少、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的困境。
而“首台套”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市场优先采购、风险补偿等机制,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应用搭建了桥梁。
一方面,企业可依托首台套示范项目,验证技术可靠性、优化设备成本;另一方面,一段时间以来,长时储能技术长期依赖进口或处于实验室阶段,政策引导将推动我国在4小时以上持续放电的多元化长时储能技术不断实现新的自主突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从储能电池材料、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促使我国在长时储能领域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转变。
还有,入选首台套后,长时储能在容量电价机制、辅助服务市场中获得优先支持。
以容量补偿为例,136号文件之后的政策真空期,各省份正加速探索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以解决独立储能项目收益不稳、调用率低的核心痛点。
目前,容量补偿政策正从个别省份向全国扩散,补偿水平普遍高于传统电源的100元/千瓦/年,中西部风光资源丰富、灵活性资源稀缺省份补偿更高,甘肃达330元/千瓦/年,这使得长时储能(4小时以上)在放电量补偿模式下更具优势。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越来越多的长时储能入选首台套,标志着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从“传统保供”向“新型安全”的升级。
过去,我国能源安全高度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不仅面临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风险,还需承担“双碳”目标下的减排压力。
而以长时储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构建的“新能源 + 储能”模式,让能源安全的核心转向技术可控与结构自主,当极端天气导致火电、水电出力受限,长时储能可作为“应急电源”保障民生用电;当国际能源供应链出现波动,高比例的新能源与储能组合能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笔者认为,站在 “双碳” 目标与能源转型的交汇点,更多的长时储能入选能源首台套装备,既是破解新能源并网难题的“钥匙”,也是推动储能产业崛起的“引擎,更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13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