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能帝首页 懂能帝首页
|
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重力储能托起零碳未来

2025-09-30 16:04
发布者:理想三旬
来源:理想三旬
标签:重力储能
4
0
27
分享

在追求零碳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寻找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储存方式。当全世界将目光聚焦于电池化学储能时,一群工程师和科学家却回归物理本源,重新发现了我们身边最古老而又最易被忽视的能量宝库——高度。

地球表面天然存在的高度差,以及人类建造的各类高耸结构,都是储存能量的理想场所。重力储能的基本原理简单而优雅:它利用剩余电力将重物提升至高处,实现电能的“仓储式”储存;当电力需求攀升时,重物受重力作用下落,驱动发电机将势能“零排放”地回馈给电网。它不像大型水电站那样需要改变自然水系,它不依赖稀有金属,不产生化学废弃物,且发电效率随着工程技术进步不断提高。

全球首个电网级重力储能示范项目已在中国落地。当我们走进江苏如东100兆瓦重力储能项目,这座148米高的建筑物既不住人,也不办公,12672块“复合砖”每天“坐”着电梯上上下下。人工智能算法控制着它们垂直提升和水平位移,实现势能与电能的转换。在用电波谷期,“复合砖”就利用富余电能提升“充电”;待到用电高峰时,它们再用重力下降做功“放电”。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复合砖”是以本地固废材料、建筑垃圾、煤灰废物、废弃的风机叶片等工业废料为原材料进行再利用,可以处置几十万吨的工业固废。

_重力储能专利_重力储能发电

江苏如东100兆瓦时重力储能项目(来源:CCTV)

且将绿“储”种青山

不只是城市的高楼,绿水青山更是为重力储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走进贵州遵义市区20公里外的小河科创园,一座创新性的山地重力储能电站正在紧张施工之中。项目首席工程师,来自广东院的欧阳章智介绍:“我们利用科创示范园区内海拔高差10多米的山地平台,通过链式牵引+轨道支撑系统运输重力块发电。这些重力块每个约1.5吨重,由钢混材料加工而成。工程将于年底建成,后继将开展系列试验验证工作,为大容量斜坡式重力储能示范工程建设夯实基础。”

重力储能专利__重力储能发电

贵州贵阳斜坡式重力储能示范工程效果图

“与抽水蓄能相比,山地斜坡式重力储能不需要建设水库,对生态环境影响更小,且可以建在缺水的山区”。欧阳章智补充道:“系统效率将达到80%,适配长时储能,支撑电网稳定性。”

更富创意的应用发生在地形改造领域。数以万计的废弃矿坑正被重新赋予生命。初秋9月,在辽源这座因煤而生的北方城市,工业遗址与绿水青山正勾勒出破茧成蝶的壮美画卷。曾经的矿坑伤痕,如今成了能源宝地。在这里,投资5亿元的老道山天楹重力储能项目,不仅要建设7.5兆瓦储能装置,更要通过“绿色修复工程”让废矿坑重披绿装,绽放“文旅之花”。类似的创意也在其他省份展开:张家口赤城50兆瓦/300兆瓦重力储能项目,将地下废弃矿井改造成垂直储能井;浙江温州、山西霍州,在废弃山坡铺设轨道实现重力储能……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伤痕,正在通过绿色能源技术焕发新生。

重力储能托起零碳未来

2025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两山”理念已深深根植于神州大地,不仅深刻改变着中国,也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重力储能这类绿色技术的兴起,正是“两山”理念在新能源领域的鲜活实践。在绿水青山的画卷上,重力储能让偏远山区丰富的风光资源不再是“沉睡的宝藏”,而是转化为稳定可靠的绿色电能,通过电网产生持续收益。它为百县千镇万村带来了新的产业机遇——无论是储能站的建设维护,还是由此催生的绿色文旅、智慧农业,都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这种“生态修复+能源再生”的双重赋能,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能源通道,实现了“存电于山,还绿于民”的美好愿景。

为何重力储能技术会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重力储能提醒我们,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可能就在我们身边,隐藏在每一米高度差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利用。当材料科学、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重力储能结合,我们将研发出密度更高、成本更低的重物材料,构建更智能、高效的能源互联网,让每一度清洁电力发挥最大价值。更令人期待的是太空重力储能的概念研究——科学家正在探讨如何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建造重力储能站,利用太阳能实现全天候能量存储和传输。低成本、可持续的重力储能解决方案将有潜力成为广泛应用的绿色能源方案。

绿电奔流、青山如证。在8月“两山”理念迎来2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贵州,调研南方电网十大工程——贵州贵阳斜坡式重力储能示范工程,并于9月推出重力储能技术专辑,以“重力储能”为笔,以多彩贵州为卷,奋力描绘美丽中国建设新画卷。

中国自“十四五”规划以来,便将新型储能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支持新能源配储的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技术路线的积极布局,为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期《南方能源建设》特别邀请青年编委、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袁照威,青年编委、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民航学院副教授任贺贺,中国能建广东院高级工程师欧阳章智作为重力储能技术专辑的客座编辑。此专辑将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来展示在中国开展的有关该主题的广泛研究。

在零碳的蓝图里,重力储能将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正如《南方能源建设》本期封面所展示的,当风停日落时,城郊山林里的重力储能电站悄然启动。斜坡轨道和储能塔里,重力滑落发电,远处的城市,万家灯火点亮。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法则的和谐共鸣——用地球本身的高度,托起我们共同的零碳未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全部评论
懂能帝AI助手
服务商入驻
服务商入驻
资讯投稿
资讯发布
视频发布
视频发布
在线客服
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