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用户侧“崛起”正当时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202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192号),明确了就近消纳新能源的价格机制。这也意味着,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等不同形式的项目实施都有了价格依据。
近两年来,随着欧盟对进口产品酝酿出台“含绿量”要求,国内新能源装机电量大幅增长,用户就近消纳新能源的需求渐增。比如,大型锂电池工厂等新型制造业和数据中心等人工智能产业对持续供给绿电的需求逐渐增加。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曾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首次明确了绿电直连项目的定位。
早在2015年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之时,新能源就近消纳主要以分布式电源的形式出现。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提出,全面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市场,积极开展分布式电源项目的各类试点和示范,鼓励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合作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十年过去,用户侧能源电力发展模式已经变得更为丰富,也正在迎来新的规范要求。
如何定位用户侧以自建或投资的形式给自身供电的模式,如何平衡其与大电网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估这种模式给全社会带来的效益等,正在从预判阶段进入实战阶段。
从目前已经发布的政策规则看,新能源就近消纳的定位是,促进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填补远距离外送无法触达的需求。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对电力系统提供的稳定供应服务,就近消纳项目需公平承担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等费用。项目与其他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等具有平等市场地位,原则上作为统一整体参与电力市场。
就近消纳政策的不断完善,将鼓励用户探索各种方式和电力供应主体合作,以满足自身用电需求,这也意味着用户自身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电力行业的运作逻辑,承担包括投资回收、电力稳定供应等不同维度的责任和风险,对有“雄心壮志”的用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实现自主供电,并与大电网形成良好互动,新的商机也将出现。比如,促进电力和算力协同发展,实现算力可调度;以电追碳,实现碳排放可追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电力交易效率,实现收益可拓展等。
2015年,在探讨电改的最终目标时,就有业内人士提出:做大能源电力的“蛋糕”,创造更多的全社会福利。随着用户侧的持续深入参与,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越来越近了。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919粉丝:18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DND97003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