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能源智库深耕电碳协同的可行性路径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研究分析表明,工业用户对成本和能耗、碳排放等约束性指标最为敏感。”近期,在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课题研究推进会上,该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市场机制研究室主管和大家分享主要结论时说道。
类似这样的碳领域课题研究,在安徽经研院已成为常态。在“双碳”背景下,加快碳领域研究已成为能源电力行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安徽经研院立足智库定位,聚焦服务“双碳”目标,加快推进省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开展碳管理、碳政策等多方面研究,不断释放智库价值,为能源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注入智慧动能。
做好“智慧参谋”
2024年初,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相继印发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实施方案,为地方绿色低碳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
政策发布后,安徽经研院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开展权威解读。针对碳排放双控背景下终端电气化水平提升带来的电力系统碳排放增加等问题,安徽经研院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反复论证,提出增加绿电来源、加大“煤电+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布局应用等建议,最终形成安徽省政府内参成果,并于2024年4月发布。这是安徽经研院研究成果首次获安徽省政府智库内参刊发,为破解“双碳”目标下全省电力保供和减碳目标提供了智力支撑。
近年来,全国及安徽省“新三样”产业发展迅猛,其中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表现尤为亮眼。然而,随着欧盟新电池法案、碳边境调节机制相继落地,这些优势产业正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2024年4月,欧盟发布“电动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草案及附件”,明确了动力电池产品的电力碳足迹计算方法。安徽经研院碳领域研究专家结合安徽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新规对能源电力领域的影响,最终形成的研究成果在《国家电网智库》刊发,为公司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破解“发展密码”
电力碳排放因子是电碳核算的核心基础,也是引导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由于现行采用静态电力碳排放因子的核算方式,对企业优化用电行为的引导性不足,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亟待优化。
为此,安徽经研院创新提出采用季节性电力碳排放因子的思路,并基于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前瞻性探索居民低碳用电等碳普惠方法学设计思路。这些成果不仅能有效引导用户改变用电行为,更能助力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和全社会减排降碳目标。
当前,终端电气化水平的提升使得电力系统碳排放规模不断扩大,加之电力间接碳排放未纳入碳市场考核,进一步加重了火电行业的减碳负担,碳市场扩容背景下的减碳成本疏导机制亟待完善。
今年3月,安徽经研院研究团队启动了2025年国网体改课题“全国碳市场扩容对电力供需影响分析研究”。研究团队系统梳理了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情况,深入剖析了行业扩容后的履约考核规则,重点开展电力减碳成本疏导原则和思路研究,设计电力系统减碳成本的合理分摊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传播“智库声音”
为了让碳研究成果落地见效,安徽经研院积极搭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沟通平台,推动“纸上研究”转化为“现实效益”,让智库价值在实践中充分彰显。
2022年初,由安徽经研院编制的《关于持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的提案》,成功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而该类提案的入选率仅为1.5%。
在提案编制过程中,安徽经研院立足自身在碳市场领域的深厚研究积累,将促进行业间配额合理分配、加快行业扩容、健全绿电与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衔接等核心观点全面纳入,为推动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发展、稳定电力行业发展空间贡献了重要智慧。
“智库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让成果‘走出去’,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安徽经研院始终坚持的智库研究理念。
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的研究,就是个很好的示例。自2024年4月以来,基于安徽经研院前期提出的省级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研究成果,助力《发电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立项,为安徽碳减排工作提供了科学量化依据。研究成果的提出,也为相关政策的发布及零碳园区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919粉丝:18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理想三旬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