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能帝首页 懂能帝首页
|
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硫化物掺碘、氧化物掺锂,固态电解质“升级”进行时

2025-09-28 17:46
发布者:理想三旬
来源:理想三旬
标签:固态电池储能材料电解质
0
0
3
分享

随着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竞赛升温,一项关键的技术进展正浮出水面。

电池材料企业不再仅仅追求全新的材料体系,而是通过对现有固态电解质进行掺杂改性,以求更快地提升综合性能。

这一务实的“升级”路线,正成为推动固态电池走向市场的关键信号。

硫化物路线:碘的引入与供应链隐忧

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领域,掺杂改性的效果尤为显著,其中“碘”的引入正成为一个重要方向。

含碘的硫化物电解质,例如在锂磷硫氯体系中加入碘,能够显著改善对锂金属负极的适配性。其核心作用,首先在于促进锂金属沉积的均匀性,从而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这是解决高比能锂电池安全问题的关键一步。

同时,碘的加入还能加速电池内部的反应动力学。在固态锂硫电池中,碘离可以作为一种“固态氧化还原介质”,有效提升固-固转化的反应速率。这一机制直接带来了电池倍率性能的提高。

而锂电产业链中的头部企业已经公开了相关进展。

以当升科技为例,该公司披露已建成数吨级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小试产线。其研发的氯碘复合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据称已实现稳定制备,具备了规模化供应能力。

根据外部调研记录,该掺碘硫化物的离子电导率达到10mS/cm,并且可以在低于5Mpa的压力下运行,满足了应用端的关键需求。

这一进展的重要性在于,它验证了通过材料迭代来加速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市场情绪。

然而,这一技术路线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供应链安全。碘作为硫化物电解质的重要添加剂,其需求量不容小觑。

有机构测算,每GWh固态电池大约需要消耗90吨碘。相比之下,1GW的钙钛矿光伏组件仅需约10吨碘。

考虑到全球碘矿资源基本由海外巨头垄断,这给国内厂商带来了潜在的供应链风险。

作为对比,传统的硫化物改性方向是掺氯。在硫银锗矿体系下,氯含量越高,离子电导率也越高。掺碘则是在此基础上跳出了原有体系的探索。

氧化物路线:从LATP到LLZO的迭代

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方面,今年的技术迭代方向逐渐明确,即从LATP(磷酸钛铝锂)向LLZO(锂镧锆氧)演进。

LATP因成本更便宜,在2024年成为多数研发团队的切入点。但LLZO的性能优势十分突出。

它在三个核心指标上表现优异:离子电导率最高可达个位数mS/cm级别,足以媲美硫化物电解质;电化学窗口大于5V;同时具备更高的点化学稳定性。

然而,从LATP向LLZO的路线选择,不仅是性能与成本的权衡,更是一场深刻的供应链考量。

LATP的核心原材料包括二氧化钛等。中国的钛资源储量丰富,2022年占全球储量的29%,位居第一,拥有龙佰集团等一批头部生产企业,原料获取相对容易且稳定。

相比之下,LLZO的原料供应则呈现出两极分化。其所需的氧化镧等稀土材料是中国的一大优势,国内产量占全球七成。

但另一关键原料锆,包括二氧化锆、碳酸锆等,中国的资源储量却很少,进口依赖度高达90%以上,供需格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这意味着选择LLZO路线,将面临与硫化物路线中碘相似的原料制约风险。

尽管存在供应链挑战,LLZO的性能优势仍在吸引厂商布局。

国内厂商久吾高科披露的数据显示,其LLZO产品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可达1.0mS/cm,而LATP为0.5mS/cm。

从专利来看,全球固态电池的明星公司QuantumScape一直以来采用的就是LLZO技术路线。

为了进一步提升性能,有企业还采用了在LLZO中掺杂Ga的技术路线,据称这已是一项较为成熟的、可进一步提高离子电导率的改性手段。

挥之不去的量产挑战

与此同时,LLZO的规模化制备也面临巨大挑战,核心在于“烧结致密化”。

LLZO分为立方相和四方相两种晶型,其中高导电性的立方相难以在常规条件下稳定获得。

更关键的是,LLZO含有更多易挥发的锂元素,在传统高温烧结工艺中,锂的流失会导致材料无法完全致密化,直接损害其导电性能和结构稳定性。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学术界与产业界正从不同维度寻求突破。

一种思路是追求极致的速度,以“时间换空间”来抑制锂挥发。超快烧结(UFS)技术是典型代表,它通过在1200℃下进行仅45秒的“热冲击”处理,利用瞬间高温促使颗粒融合。

这种方法不仅能得到理论致密度高达99%的纯相立方LLZO薄膜,更重要的是,极短的烧结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锂元素的挥发损失,有效避免了导电性差的杂质相的生成。

QuantumScape公司提出的Cobra工艺和“无接触闪烧技术”,便是该思路的具体落地。

另一种思路是在加热的同时施加外力。热压法(HP)与电弧等离子烧结(SPS)等特殊技术便属于此类。

它们的共同原理是在加热的同时施加物理压力,强制将材料颗粒压实,从而在较低温度或更短时间内获得高致密度的陶瓷片(通常大于95%)。

然而,这些技术的致命弱点在于其经济性:设备昂贵、产能极小,难以满足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的成本和效率要求,目前更多停留在实验室和小规模制备阶段。

面对量产困局,产业界寄望于工艺创新。

其核心思路可能是通过极速加热来实现致密化,同时避免了传统热压法的物理接触,为连续化、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尽管它被视为解决量产难题的关键思路之一,但其工艺实现难度极高,是该公司需要攻克的核心技术壁垒。

与此同时,国内厂商也在探索更具成本效益的路径。例如,有厂商认为将电解质浆料直接湿法涂覆于极片上,比制作独立的电解质膜再进行层压的工序更少,更具量产潜力。太蓝采用的就是类似路线。

久吾高科则通过优化的“低温固相-气氛烧结”协同工艺,在源头上改善锂挥发问题,实现了超过95%的产品批次一致性。

上述实质性的进展,正在为固态电池的最终产业化应用铺设更坚实的道路。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全部评论
懂能帝AI助手
服务商入驻
服务商入驻
资讯投稿
资讯发布
视频发布
视频发布
在线客服
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