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今年的风能展,风电整机商们不卷"大"了!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往年展会期间必争高下的"陆上最大、海上最大、国内首个"等表述已难觅踪影。这是笔者连续9年参加北京风能展会,对本次CWP2025最直观的感受。

在这场风电行业年度盛会上,金风科技、远景能源、运达股份、三一重能等参展风电整机商的展位里,企业未像往年那样高调发布"全球最大、亚洲最大"等机组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对"智能化、可靠性、适配、产业协同"等技术亮点和方案的展示。
这一变化背后,是中国风电行业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型。
过去几年,"大型化"是风电行业最核心的增长引擎。陆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从2MW跃升至15MW,海上机型更是突破26MW。但在2025年的风能展上,"不卷大"成为行业共识,整机商们纷纷将竞争焦点转向技术创新、可靠性保障、效率提升和生态协同。
这种转型并非被动减速,而是中国风电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
放弃唯"大"论,追求高可靠与高效益
不可否认,风机大型化为产业降本提供了巨大推动,助力风电在能源成本竞赛中占据先发优势。但当大型化的边际效益为负时,继续追求大型化便是无效投入。
数据显示,在大型化初期,单机容量每提升1MW,单位千瓦设备成本可下降8%-10%;而当海上机型超过20MW后,每提升1MW的研发成本增加1.2亿元,单位千瓦成本却仅下降0.3%。更关键的是,大型化还导致运维风险显著上升。
放弃"比大"后,整机商们将精力投向更具性价比的技术创新,核心目标从"降本"转向"提质增效、增收益、稳收益",这种转变在本次展会的产品发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金风科技:收益导向贯穿产品创新
作为行业龙头,金风科技将"收益导向"贯穿产品创新始终。其推出的新一代Ultra系列风电产品矩阵专为市场打造,致力于为客户构建从"保发电"到"创价值"的解决方案,该系列产品也成为初步具备"经理人思维"的智能风机。依托智能控制系统,风机可实现高电价时段多发电、低电价时段降容延寿的智能发电模式,能提升项目收益率2%-2.5%;同时,借助构网型技术,融合风光储系统解决方案后,可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此外,金风科技将新一代Ultra系列产品的陆上机型设计寿命延长至25年,海上机型延长至30年,通过提升风机寿命,大幅增强风机可靠性。
远景能源:AI赋能风机智能发电
远景能源发布的全新一代陆上ModelTPro平台系列与海上ModelYPro系列智能风机,未追求容量突破,而是搭载由"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与"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搭建的全域多模态感知平台、数字孪生平台、智能控制平台和设计演化平台,让风机拥有"大脑",可精准预测天气与电价,实现"自主"发电。

据悉,远景某平原示范风电场中,一半风机加装了"天枢"能源大模型智能控制平台模块,截至目前,加装AI模块的风机较同风场未加装的风机,收益提升了20.9%。
明阳:中速紧凑半直驱技术

明阳在发布由两台25MW主机单元组成的超大型漂浮式风电机组的同时,还正式推出全新一代中速紧凑半直驱技术产品。该产品通过柔性销均载技术、一体化集中润滑系统、多源融合建模与分级协同智能控制技术等,显著降低关键部位载荷,延长机组使用寿命,保障极端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同时,依托机理+AI智慧风场运营平台,新一代产品可实现提前预测、全息感知、先知而谋。
三一重能:价值和可靠为导向
三一重能的SI-242超大叶轮系列风电机组,同样以"价值和可靠"为创新方向,其并非盲目求大,而是基于商业价值的精准进化。该系列风机功率覆盖5.6MW--12.5MW。SI-242系列由成熟的10MW机型平台进化而来,传承双TRB主轴系统、3P1H前端集成式齿轮箱设计;叶片采用3.6米叶根节圆直径,叶根螺栓增加约15%,承载力提升20%。

在正式上市前,SI-242系列的试验样机已在新疆哈密试验风场,历经了超300个日夜的深度验证。从-30℃的极寒到超40℃的酷暑,在西北戈壁的风沙中,三一重能技术团队完成了超1000项前置试验,进一步论证了其技术可行性与产品可靠性。
中船科技:陆海双星平衡可靠性与成本
中船科技发布的"陆海双星"机型,不再盲目追求风轮尺寸与功率等级提升,而是回归理性研发逻辑,深耕可靠性、成本与场景适配性的平衡。

其中,H220平台以覆盖5-7.7MW功率范围的通用技术底座,适配4.5\~7.5m/s中低风速区间,可应用于乡村、山地、平原等多场景;H305-20MW抗台型海上风电机组,适配浙江、福建、广东等中高风速区域,能抵御17级台风,在10m/s风速下满发小时数超4300h,收益率提升10%以上,完美契合高水深、远距离复杂海域的开发需求。
不再聚焦单一设备,注重产业生态协同
本次风能展上,整机商们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的布局亮点纷呈。企业打破以往单一聚焦风电设备的局限,纷纷展示"风光储氢""源网荷储"等多能互补解决方案,清晰展现出行业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路径。
"面对新能源行业市场化交易、装机消纳与技术可靠性三大矛盾,企业应坚守"回归本源、可靠性优先"的产品理念,不盲目求大求快,尤其对海上大容量机组要保持稳健发展节奏。整机企业需努力实现从设备供应商到能源运营服务商的角色转变,为客户提供涵盖发电、交易与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服务。"
——电气风电党委副书记、总裁王勇
作为能源装备"国家队",上海电气率先布局,已构建覆盖"风、光、储、氢、网、荷"的全产业链体系。风能展期间,其展出了风电、光伏、储能(液流、锂电)、氢能、调相机、电机、工业防腐等多个领域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展会上,运达股份也首次系统展示了覆盖风电整机制造、新能源电站开发、储能系统集成等六大业务板块的全产业链布局。运达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全产业链的业务协同,我们实现了从顶层规划到长期运营的价值链融合。这让我们能够跳出单一设备视角,为客户提供贯穿项目全周期的系统级优化,赋予能源资产长期竞争力。同时,全产业链布局通过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显著提升项目经济性和可靠性,为新能源规模化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协同投资案例
金风科技风电制氢氨醇项目
2025年9月10日,金风科技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辖区内投资建设风电制氢氨醇项目,总投资超189.2亿元。
中船科技绿色甲醇销售协议
2025年9月16日,中船科技达成一项绿色甲醇销售协议,每年将提供价值约4000万美元的绿色甲醇,且可根据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供货量,最高可达1.2亿美元/年。
行业转型彰显中国风电产业成熟与理性
从"比大"到"比好",从"单一聚焦"到"生态协同",CWP2025上呈现的行业转变,无不彰显中国风电产业的成熟与理性。当前,风电等绿色能源正从补充能源迈向主体能源,风电行业竞争核心已从"能不能发"转向"发得好、发得省、收益高"。这种转型不仅让中国风电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更具竞争力,更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未来,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深化与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中国风电行业将以更稳健的步伐,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书写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59粉丝:13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老余懂能源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