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头条推荐资讯详情
CWP2025声音丨行业领袖聚首 共绘海上风电与港口共赢新蓝图
发布者:
来源:
标签:
10月21日,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现场热潮涌动。一场以“加强蓝色伙伴关系,促进海上风电与港口共赢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成功举办,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与世界经济论坛、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合作举办本次论坛,现场座无虚席,讨论气氛热烈。
作为聚焦海洋经济与绿色能源协同的核心议程,本次论坛汇聚全球行业领袖、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围绕海上风电与港口的“自然受益”转型、供应链协同、生态保护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港电融合高质量发展与蓝色经济生态构建注入智慧动能。

凝聚共识
共商海上风电与港口协同发展大计
在推动海洋经济持续繁荣的过程中,风电产业正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港口是海上风电开发和运营的核心,也是可再生能源供应链转型和韧性的核心。随着海上风电的蓬勃发展,港口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中国还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港口,这些港口正迅速发展成为海上风电组装、物流和清洁能源出口的战略中心。
本次论坛旨在探讨我们应如何加快两个关键的海洋产业向对“自然受益”转型,同时采取措施,提高人员和货物的安全性和韧性,改善工作条件,确保经济和社会繁荣。
在开幕环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世界经济论坛能源与材料中心全球负责人Roberto Bocca、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潘新春分别致辞。
秦海岩:推动风电与港口协同 以专业化母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
秦海岩围绕海上风电发展的机遇与基础设施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提出,全球海上风电正迎来迅猛发展,中国装机容量已占全球一半,且成本显著下降,展现出其在实现零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他也指出,当前产业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欧洲多个项目的延期和成本上升,除供应链因素外,更关键的是港口、运输、吊装等基础设施的不足。
他强调,海上风电部件,如长达120米的管桩、超长叶片、重型机舱及海缆等,在尺寸、重量和运输方式上极为特殊,对码头的承载能力、滚装设施和专用船型提出了高度复杂的要求。当前,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实现高质量规模化发展,迫切需要加快专业化码头及其配套体系的规划与建设。
因此,他呼吁将海上风电产业与港口码头协同规划,推动建设专业化的“海上风电母港”,以此作为支撑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基础设施。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和实现装机目标,更能通过带动本地产业链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后,他表示,期望与达沃斯等机构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产业进步。
Roberto Bocca:深化港电协同 共筑能源转型新格局
在致辞中Roberto Bocca重点阐述了海上风电与港口协同发展对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正在加速推进,中国展现出显著引领作用。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港口与海上风电的协同联动已成为推动蓝色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就业和促进减排降碳的关键支撑。
他强调,港口作为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支点,其功能定位需要从传统的物流枢纽向能源转型战略平台升级。通过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的港口基础设施,既能加速海上风电项目的高效部署,又能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统一。他建议,各方应在“赋能蓝色伙伴关系合作网络”等多边合作机制下,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凝聚政策共识,推动技术创新,共同构建兼顾发展速度、建设规模与社会责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格局,为建立更具韧性的经济社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潘新春:推动港口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 布局万亿级海洋经济新赛道
潘新春就“中国绿色智能港口与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前景”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首先分析了中国绿色智能港口的建设成就,指出中国在三个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一是智能化水平领先,已建成全球数量最多的自动化码头体系,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实现常态化应用;二是绿色化成效显著,主要港口的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持续提升,成为行业低碳标杆;三是集群化发展迅速,山东、长三角等地区正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
随后,他对中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梳理:装机规模占全球近半,持续保持世界第一;政策引导保障了产业有序发展;漂浮式风电、大容量机组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海上风电+”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展望未来,他强调海上风电与港口融合将催生万亿级新赛道,并通过广澳港区、山东风电母港等案例,展示了专业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他强调,中方将继续深化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共促全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耕专业领域
解码港电融合核心路径
开幕致辞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世界经济论坛伙伴关系与行业转型项目负责人谢茜两位行业专家分别发表主旨演讲,从“科学精准预测”与“自然受益转型”双重视角,为港电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乔方利:从科学突破到精准预测 “海岸工具包”赋能涉海决策
乔方利作为“海洋行动之友”联盟中为数不多的中国代表之一,受邀发表演讲。该联盟由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发起,旨在汇聚全球顶尖专家与行业领袖,共同推动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乔方利在报告中围绕海洋环境预测与“海岸工具包”等核心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表示,当前海上活动面临极端海洋环境的重大挑战,并以美国飓风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为例,说明提升海洋预测能力的紧迫性。
他指出了现有海洋与气候预测存在三大科学瓶颈:海洋混合层模拟存在百米量级的系统性偏差;台风强度预测几十年未见显著进展;以及气候模式对厄尔尼诺等关键现象的预测误差大。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海洋湍流等关键物理过程认知不足。
针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了突破性解决方案:通过揭示波浪产生湍流的新机制、修正风应力方向的传统认知、量化海气飞沫的热交换效应,显著提升了预测精度。基于这些创新,团队研发的第三代台风预报模式大幅提升预报准确率。
他强调这些科研成果已集成到“海岸工具包”——一个面向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该工具包整合了新型北斗海洋观测装备、国际领先的预测模式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为海上风电、港口运营、防灾减灾等涉海活动提供全方位科学支撑,目前已在联合国平台发布并得到国际广泛应用。
谢茜:推动产业制定和践行“自然受益“与“人类受益”战略
谢茜系统介绍了世界经济论坛在推动可持续海洋经济方面的两项核心倡议。她指出,这两项倡议共同秉持“自然受益(Nature Positive)”与“人类受益(People Positive)”的核心原则,旨在引导相关产业向更可持续的未来转型。
她首先阐述了“负责任的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Responsible Renewable Infrastructure)”倡议。她表示,为实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三倍的目标,行业发展必须兼顾社区利益与自然风险管理。该倡议通过汇聚企业、政府、投资者与NGO,旨在共同界定最佳实践,通过案例分享与多方对话,加速符合“自然与人类受益”理念的可再生能源部署。
随后,她重点介绍了“自然与人类受益的港口(Nature and People Positive Ports)”倡议。她强调,港口作为关键的经济枢纽和就业载体,其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的海洋环境密不可分。该倡议旨在加快港口行业向自然和人类受益的方向转型,通过实施减少损害、促进自然保护和再生的战略,造福自然和社区。将通过支持全球主要港口制定实施自然与人类受益型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者合作将理念纳入规划这两大路径,推动整个港口行业的系统性变革。
最后,她呼吁更多风电与港口领域的企业及合作伙伴加入这两项倡议,共同采取行动。
供应链视角下的港电协同与突破
在接下来进行的专题讨论以 “从整个供应链角度看海上风电和港口”为核心,由世界经济论坛能源与材料中心行业生态系统转型全球负责人 Jorgen Sandstrom担任主持人,邀请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志专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凯、The Rich North Sea 项目海洋生物学专家Eline van Onselen,招商局太平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风能项目负责人马晋四位嘉宾,围绕“规模扩张与生态保护平衡”“港口政策与投资”“欧洲经验借鉴” 三大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议题一:负责任规模化发展——平衡能源转型与生态社会效益
围绕海上风电与港口如何实现负责任规模化,各方一致认为需统筹技术创新、生态保护与社会公平。港口端应以智慧化为核心抓手,通过自动化调度、清洁能源替代推动循环经济;开发端应坚持“生态修复优先”,在项目前期投入海岸修复、增殖放流,并采用生态友好型施工工艺减少对海洋栖息地的破坏;装备端需通过技术创新和ESG标准提升环境友好性;生态端需遵循“避免-减少-恢复-补偿”的系统框架,并通过政策强制力将自然受益理念纳入项目选址与运营标准。
议题二:绿色港口实践——构建多元协同的发展模式
与会嘉宾认为,港口绿色化需实现投资、政策与社区福祉的协同共进。在服务层面,港口需通过数字化手段保障供应链服务的公平透明,为所有客户提供无差别、可追溯的物流支持;在社区层面,应以“风电母港+产业集群”模式带动本地就业与产业链延伸,通过产业基金等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培育地方经济;在政策层面,可借鉴欧洲经验,将生态指标纳入运营许可、建立跨区域“失败共享”机制,并设立自然恢复基金,以“政策+资金”双轮驱动港口绿色转型。
议题三:欧洲经验借鉴——以本土化与合作创新推动共赢
欧洲在港电融合中的经验凸显了本土化适配与跨国合作的重要性。与会嘉宾表示,在技术层面,需针对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如限高、桥梁承重)进行设备模块化设计与本土化生产,以降低运输成本与碳排放;在标准层面,可通过与国际港口共建友好关系,借鉴绿色调度、岸电覆盖等成熟方案,并参与制定跨境装备联运标准;在产业层面,应积极引入欧洲在绿氢、绿甲醇等清洁燃料领域的应用经验,打造“风电-绿燃料-国际运输”全链条示范,通过国际合作加速中国绿色能源产业的全球化布局。
作为 CWP2025 的核心分论坛之一,本次会议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港电融合领域的实践成果与创新思路,更搭建起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推动全球港电产业协同发展。未来,随着 “蓝色伙伴关系” 的深化、技术创新的突破与政策体系的完善,海上风电与港口将实现更深度的融合,为全球能源转型与蓝色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
反馈举报
声明:以上信息仅代表发布者自身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
大家都在看

广告
评论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全部评论
加载失败
总发布:757粉丝:0
相关推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浙江凌晨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失败
旧能新能都是能
- 加载失败
老余懂能源
- 加载失败
天空爱讲能源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 加载失败







